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文薈悅覽室 >> 靈糧週刊

靈糧週刊No.1552 / 2009-12-13出刊 |歷年週刊

字體大小:小 大

得人漁夫在社區

有一位單獨來上課的陳媽媽,每次都第一個到,缺課也會堅持要補課,特別是愛之語的課程,讓她更瞭解先生、孩子的想法與需要,家庭關係更緊密.....

如果社區是福音的禾場,透過社區服務,人人都可以成為得人漁夫。對於南崁靈糧堂的許慧儀姊妹來說,從一個單純的家庭主婦,原在學校擔任輔導室志工,同時也是教會的核心同工,因為愛主的熱心,跟隨者牧者及聚集一群熱心的同工,為教會開啟了一條永續服務社區之路。

回想起南崁靈糧堂起初要推動社區事工時,主責的葉頌恩牧師夫婦透過禱告,看到南崁近年湧入大量的外來移民,因此聚集了上百個社區,也開始了愛鄰服務。從起初的婚姻服務開始,帶領同工不斷激盪如何為社區做更多,在今年春天的復活節社區園遊會中,許慧儀靈機一動,發了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附近居民的需要,竟發現南崁的居民對於親職教育有高度的需求,因此與總辦公室連結,推出「如何教養孩子品德」成為服務社區的管道。

然而要推動新的事工並非易事,於是南崁靈糧堂以愛鄰協會分辦事處的名義(以下稱南崁辦事處),與蘆竹鄉長合作,恰好遇上地方選舉,民代們都積極地與教育議題合作,也釋放許多資源促成事工。許慧儀在幾經奔走之後,終於得到五個社區的青睞,先以單次講座「帶出品格、輕鬆教養」的方式進入社區測試水溫,馬上引起社區居民的興趣,建立了對愛鄰的認識與信任,也讓後續「如何教養孩子品德」順利開班,十三次的課程總共服務了336人次,其中有65%是非基督徒。

來參加「如何教養孩子品德」的家長,其實都很愛孩子,只是在教養方法上需要一套可以遵守的原則。學員的收穫與改變,也是激勵同工持續跟進的動力:簡媽媽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常常會咬飲料的外包裝,簡媽媽很想讓女兒改掉這個壞習慣,不論是示範、警告、提醒都沒用,她實在氣到不行;但是上完這個課程之後,管教流程圖幫助她重新思考孩子行為的根源,並且讓自己不陷入情緒的失控當中。太太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剛開始只有媽媽來上課,後來媽媽的成長也鼓勵爸爸加入課程,夫妻共同學習之後,不止夫妻關係加溫,在教養上也更有共識,孩子的教養雖然時有挫折,但是夫妻同心,也讓他們願意堅持教養原則。也有一位單獨來上課的陳媽媽,每次都第一個到,缺課也會堅持要補課,特別是愛之語的課程,讓她更瞭先生、孩子的想法與需要,家庭關係更緊密,八堂課對她來說還太少,這番話也讓同工們大受激勵。

南崁辦事處一路走來,同工們憑著單純愛主的信心,順服牧者的異象,聚集一群同工服務社區民眾,不斷地在南崁居民心中鬆土;並且結合愛鄰總辦公室以及在地資源,種下了福音預工。相信假以時日、南風一吹,那叫事工生長的神,必要使這地收割百倍的果實。

(許慧儀為南崁靈糧堂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