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共有的信心 ──為泰北生命培訓學院慶生
作者:喬美倫
文章類別:教會與國度
文章主題:牧養/裝備|禱告|宣教
關鍵字:海外宣教|異文化宣教|宣教|生命培訓
「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門6)
從一塊地開始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片土地時,心中雖然激動,但不覺得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那是二○○二年暑假,我帶著神學生到泰北短宣。清萊主恩堂的暢榮牧師說:「老師來了,一定要去看那塊地!」於是我們就開了幾小時的車,到了位於亞洲公路旁的這塊地。這塊地是一個企業送給靈糧堂的,周牧師認為可以開辦一個神學院。我們在那裡為這塊地禱告,求主使用,栽培更多的人才,然後就回來了,並不認為自己和那塊地有什麼關係。
二○○三年周牧師開始和神學院談,希望我們可以多負一點責任在籌建學校的事上,幾次我都說,我們可以參與教學──當學校蓋好之後。直到最後一次,周牧師直接打電話給我,我坐在家中,想,他們為什麼要我一個姊妹作這件事呢?當時父親還在世,並住在台灣,身體欠佳,我自覺無法承擔這樣的重責。但是當時主在我心中說了四個字「少數民族」,我立刻想起我讀完亞洲浸神神學碩士,也就是第二個學位領憑的當天,不知為什麼作了一個禱告,願意把自己獻給少數民族。至此我知不可推卻,因為這是主的呼召。(見圖一)
東南亞的異象
我的心意一直在中國宣教,不明白主為什麼又帶我們繞一個彎,要關注東南亞宣教。
二○○四年二月神學院老師一同去新加坡參加「為榮耀君王預備道路」特會,會中亞洲各地的傳道人報告各地宣教狀況。當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區的牧師上台時,特別是越南現在還屬被逼迫國家,那個牧師一站上台,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為這些在艱難環境中服事主的同工禱告。當時我問主,我們華人的宣教責任區,究竟包括哪裡?主說「所有華人作過文化、武力、宗教侵略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宣教區」,也就是說,凡是我們帶入錯誤東西的地方,我們都有責任輸入正確的東西──就是福音。
眾人心中的藍圖
二○○四年九月因為全球大會,李暢榮牧師和卓映雪宣教士都有機會回台,在那前後我們開始開會,研擬在泰北開始工人訓練的可行性。當時大家都認為需要整體規劃,也認為除了神學訓練,也需要對當地未蒙召作傳道人的其他年輕人給予職業訓練。許多同工開始投入這個規劃,建築方面林材碩建築師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也為我們畫了第一張圖。高繼峰弟兄參與實際的規劃與泰北的聯絡。曾煥雯執事與士林靈糧堂許本爵執事協助職訓的規劃。目前陳煥章弟兄,即周牧師的特助密切參與在建築事務的決策中。當然泰北李暢榮牧師和卓映雪宣教士的角色更是吃重,因為將來直接承接運作,是他們的工作。
主所賜的安息
在這個過程中常常遇到瓶頸,當遇到瓶頸時,我真的只能發呆,不知道下一步主要作什麼。去年十一月是一個重大瓶頸,因為台北與泰北的建築法規有很大的不同,實在找不到解決之道。就在十二月我們將去泰北考察前夕,主給了我一段話「我必與你同去,使你得安息!」這是主應許摩西的話,這個安息有進入應許的意義在裡面,也就是說「我必帶你進入我的應許」。於是我們就在許多因素不明的情況下到了泰北,結果神在泰北為我預備了一個華裔正規建築師Ai,他也是基督徒,並且我們參觀所有神學院中最滿意的阿卡神學院,就是他蓋的,這在我們找他之前並不知道。當他指著我們拍下來的照片說,這就是我蓋的時候,我們都大吃一驚,看見主的預備。此外我們也參觀當地政府辦的職訓中心,對在那裡作職訓的可能性及職業市場有所瞭解。主真的照祂所應許的,帶我們逐步往前走。當我們回來報告之後,周牧師就決定我們開始請Ai繪圖。整個事工向前進了一大步。(見圖二)
共同的信心
今年二月神學院老師退修日,當我尋求等候時,主給了一段經文:「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門一:6)這短短的經文再次提醒我,這是眾人之事,須眾人的信心托住與參與,這眾人包括眾同工,台北的,泰北的,甚至其他分堂的;也包括全職的,甚至帶職的弟兄姊妹投入。特別是我們已經探訪一些修車的弟兄,向他們尋求意見與協助,我們也需要美容美髮的肢體投入,甚至有人願意在那裡投資事業體。這將是我們靈糧體系一同展現信心,同奔宣教事業的一個契機。(見圖三)
湄公河畔與亞洲公路
泰北新生命戒毒中心的張雨傳道,也就是卓映雪宣教士的丈夫,曾經向我們分享延著湄公河建立教會的異象,目前他們也真的開始了一間湄公河畔的帕黨主恩堂。李暢榮牧師現在已經在少數民族中建立了七間教會。面對延著亞洲公路與湄公河影響東南亞甚至回傳到華人地區的福音事工,需要我們大家一同齊心協力,裝備當地的年輕人,無論作全職傳道人或帶職宣教,都能成為宣教的團隊,在那裡產生影響力。
請為我們禱告,五月九日,我們開始了第一期的神學培訓;審圖之後的發包施工,以及職訓的籌備。也請按照個人的感動投入參與,若需瞭解更多,請電生命培訓學院8931-5200#501劉姊妹。(見圖四)
(作者為靈糧神學院專任教師、生命培訓學院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