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文薈悅覽室 >> 靈糧季刊 >> 2013春季號No.23

靈糧季刊2013春季號No.23 / 2013-01-13出刊     本期季刊目錄  |pdf檔下載 |歷年期刊

本期主題

活出尊榮文化──

       尊榮神與尊重人

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

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大聲說:

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

(啟五1112)

字體大小:小 大

由中年看老年──老年生涯的預備

老年生涯的世界趨勢已不可逆,基督徒要如何看待老化的事實、預備退休後的生活?

編按:老年生涯的世界趨勢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清楚了解老年生涯的相關事情,並且積極面對和回應挑戰。台北靈糧堂在二○一二年十月十三日舉辦老年論壇,特邀譚司提反博士主講,以下是當天上午兩堂演講的摘錄整理。
  
從許多資料和數據已顯示出,老年生涯的世界趨勢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倘若我們心中沒有盼望,當看到電視媒體的許多報導,真會不知道如何面對明天。許多人因為很難接受自己越來越老的事實,就想盡方式抗老,使得美容、整型手術……等行業大行其道。然而,當人不能面對事實,以自己的方式來對抗時,至終會走向滅亡的路。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清楚了解老年生涯的相關事情,並且積極去面對。至於基督徒面對老年生涯,我認為多多教導青少年、多多生養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我們來看「世界人口老化的實況」。

  
之一
老年生涯的世界趨勢
一、世界人口老化的實況
  
全世界的人口發展,包含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人口生長最快最多的國家是印度、阿拉伯國家、中東國家。一方面是教育水準的問題,一方面是宗教問題。因為要求生活改善,所以印度的生育比率會逐漸下降,但是回教國家則不然,而且孩子會越生越多。
   1991年,我在日本參加一個有關中國人口改變的研討,已經發現人口老化趨勢的嚴重問題(到2050年,50歲以下的人口已經不足以支撐老年人口)。而中國的老化趨勢,也將成為台灣的指標。今天,香港已經因為一胎化、少子化造成人口結構的嚴重老化問題。一些國家的解決方式是:引進外籍人口,或者獎勵生育(給予獎勵)。

二、人口改變的兩種狀況──不可逆的改變
  
歷史中人口改變的主要因素是戰爭,近數十年來沒有大型戰爭,所以二次大戰後產生了嬰兒潮。但是未來50年,人口增加比率將是負成長的,會是有史以來未見的。而且這些改變是不可逆的,無法挽回。
   過去100年,有許多前所未有的事發生,其中有兩個主要改變:1.人口結構是年輕人多過年長的。2.人口比率是越來越往上增加的。但是未來100年這兩種狀況會改變:1.人口結構是年長的多過年輕人。2.人口比率是越來越往下增加的。
   現在世界人口約有70億;2100年會增加到100億,其中30億絕大部分都在發展中國家。從人口年齡分布來看,現在世界人口年齡中位數(註1)最老的地區是歐洲,近40歲。2005年有11個國家或地區達40歲;2010年則有18個國家,香港與台灣是唯一超過40歲的。2050所有現視為已發展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年齡中位數都超40歲;55個發展中國家也會近40歲的界線。
   目前6%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口中位數40歲或以上;2050年則有41%;2100年大多數國家年齡中位數則有68%都已經超過40歲。
(世界)人口年齡中位數──最多的單位(世界)
* 2011年~2050年 29歲~38歲
* 2050年~2100年 38歲~42歲
‧全球的60歲以上人口高速增長
  
聯合國定老人人口標準為60歲。在未來40年內,60歲以上人口會增加50%(從2.74億人到4.18億人)。
三、台灣人口老化現況
  
我國自民國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註2)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例持續攀升,97年底已達10.4%,老化指數(註3)為61.5%,比亞洲其他國家為高(大陸 42.11%、新加坡 47.37%、南韓 55.56%、馬來西亞 12.50%、菲律賓11.43%)。(資料來源:97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內政部統計通報)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冠全球:
  
97年台灣總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經換算估計為1.07人。據經建會對未來人口中推計:台灣人口總成長率將由98年3.6%,逐年下降至115年的0.1%以後將轉為負成長,逐漸邁入人口減少的時代。未來少子化現象如持續,則人口開始負成長時間會更早,高齡化現象將更嚴峻,對未來我國人口結構的影響也將更趨嚴重。(資料來源:<從總生育率趨勢看人口結構變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少子化的原因是:生養孩子的花費高,而出生人口越來越少,死亡年齡越來越大。人口增長最快的年齡層,則是100歲以上的人口(老弱病),所以會產生的問題是:將來一個人要承當撫養的人數,越來越多,以致無法承當。
  退休年齡訂為65歲,有人認為是源於美國的社會保障系統。因此美國、歐洲老化現象最嚴重,而國家是無法承擔退休給付的。而高齡化也對社會產生了許多的影響,例如:
1.代間扶養關係的再建構
2.老人居住安排的重新思考
3.老年經濟安全體系的檢驗
4.老人長期照顧體系的規劃
5.老人健康照護體系的完備
6.高齡就業人力的再運用
7.通用化交通設施的舖設
8.終身學習與社會參與的擴大
9.老人休閒產業的發展
(資料來源:林萬億/我國人口老化的挑戰與回應)


總結
‧構成人口老化的三元素
  
世界人口人老化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處境:長者人數大增,相對比例也擴大,可活的健康的生命更長;但同時「適齡」的工作人口也相對減少。不少的觀點都是恐懼老年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其實,我們對老年人口影響不應只是單元化的、直線的推論。老年人口實際帶來一些難以應付的挑戰,但並非是無法克服;反而可以帶來新的機會。因為人可有更長、更健康的生命,因而可以延伸「工作生產」時間,並有不同的能力。事實上,關鍵在於各層面上的適應和調節;包括個人、群體和社會。
  人口老化已發生在世界每一個國家,構成這個趨勢有三個元素:
  
1.長壽:世界大部分的人比上一個世紀在壽命上有明顯增加。從1950年到2011年已增加20年(1950~1955的48歲到2005~2010的68歲)。聯合國人口部推測在本世紀的中期,全球人口的可活年齡會達到76歲。
   2.出生率下降:全球的出生率從,1950年每個婦女生5個孩子到現在約2.5個;推測到2050年會降至約2.2個。因為每個家庭的子女人數減少,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的比例自然增加。
   3.「嬰兒潮」(潮爆族)的老年化:戰後在美國及其他已發展地區大量出生的嬰兒,現在已達年長期,已成為年長人口的大多數。
   按聯合國人口部的推測,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在40年後(2050年)會增至約全救人口的22%。全球人口的推算從1950年至2050年增加3.7倍,但60歲以上則是增加10倍,而「老中老」則是80歲或以上是26倍。
   另一個顯著的趨勢就是:「compression of morbidity」,意譯為「病患老弱的壓縮」。因現化科技及醫藥的發展,不單使人可以更長壽,而且更健康。使人要經歷「老弱多病」日子;則人失去自顧功能、思維能力,甚至身體殘缺的日子,已壓縮到只是人生的小部份。同時生產上需求體力勞動減少,人能維持生產力的時間會增加。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年人口增長最快是相對於新興的工業國及發展中國家

‧如何回應人口老化的挑戰
  
聯合國定老人人口標準為60歲,但其實現今的時代,「中年」應從60歲開始。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我們需要積極且正面回應:
1.「基本高齡能力」(basic aging competence)的培養
2.加強老人學相關課程
3.跨科技學習經驗的開展
4.老人照顧相關醫療科技發展
5.建構多元化的老人服務體系
6.老人長期照顧的人力培育系統
7.完善老年經濟安全體系
8.協助高齡人力生涯規劃
9.建設或整修適合老人居住的住宅
10.建構友善老人的通行環境
11.倡導逐步將老人照顧社會化、本地化,但同時要避開老人照顧機構化,及大型化的困境。(資料來源:林萬億/我國人口老化的挑戰與回應)

之二
退休?退而不休!退甚麼休?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官」才有退休,一般百姓是沒有退休的。歐洲是在工業革命後,才有「退休」的需要;在工業時代,若身體體力等不能配合生產的效率,就會被換下。
  一次大戰後,為了使政府的公務員可以穩定的工作,所以許多國家給予退休的保障;普魯士政府為安定公務員,訂65歲為退休年齡。當時世界人口平均壽命不到50歲。二次大戰後,美國也以65歲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退休年齡。
  當時沒有人想到,人的壽命可以活到現在這麼長。現在所有國家單單要供養退休公務員,都非常困難。新加坡等國家已經開始延後退休年齡。
  以社會學角度而言,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該有其角色。然而退休人士的角色被視為是「沒有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如植物人、終身監禁的人就是「沒有角色的角色」),因為不再參與社會,對社會沒有功用。這都是對退休的謬誤看法。

退休的謬誤與不正確的觀念
  
‧「代溝」──照聖經的觀點,人與人是連結在一起的。
  ‧「退休者的存在,使地球不能再轉動」──使年輕者不能升遷。現在沒有新人可以來繼任。(浸信會是最會「炒魷魚」的)
  ‧「長江後浪退推前浪」──後浪已經只剩漣漪。聖經中,以色列人都是找長老解決疑難問題。
  ‧「用完則棄」──沒有貢獻,就命令退休。韓國45歲就要退休,所以很多「老人」喝酒致死。
  ‧「做夠就可以享福」──「勞動力」是維持社會發展的。現在美國有許多退休者,仍然參與相當有影響力的事工,貢獻其智慧及能力。
  ‧「合久必分」──工作久了,要訂下「再見」時間。如今美國已經取消退休年齡。
  諾貝爾獎得獎者,大多數是65歲以上。人的智能發展,65歲以後才是高峰期。美國芝加哥航空公司,一個第二天屆齡退休的駕駛,化解機身在空中故障的危險。65歲以上的長者,可以轉換角色,繼續貢獻智慧,服務社會。

基督徒的挑戰與回應
  
基督徒因為心理健康、喜樂,比其他人更長壽,所以教會內的老化問題更明顯。對於退休的謬誤觀念,教會要如何面對與因應?
信仰沒有退休──基督徒的挑戰
‧建立及確定價值的基礎:成就及擁有或是恩典和救贖。
‧渴求獨立與互相依靠甚至依靠的張力。
‧從死亡的靠近理解生命與環境。

有責任的創意退休
‧建立明確目標,從容面對挑戰而得突破。
‧持續無界限的學習以成長為導至。
‧對「上位」中的新一代作出最好的貢獻,使「大我」得益。
‧實踐理想遠象,發揮潛能引到未來。

  在教會內,「信仰沒有退休」。從聖經觀點看,作為神的僕人,神不會「用完即丟」;每個人在社會中一定都有角色。因為神要作我們的神,我們要作神的子民。
  首先,我們要調整心態、作事方法和與人的關係──年長者與年輕者可以彼此配合、調整彼此關係。教會內有不同的角色,可以由不同年齡層的人擔當。賽跑者與遞水者,都參與在比賽中。我們都與呼召我們的神有連結關係。我們作不同的事,都可以幫助團隊向前跑。年長者不必要求他人要配合自己,而要從自己開始,去明白他人的需要與狀況,互相配合。
  在教會內是沒有單打獨鬥的,我們要打破一切不正確的理論與看法,改變自己一些做事的方法;每一代都要主動跨越「代溝」,進入對方的領域,用他們的方式來了解他們(例如找年輕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
  《對一個老化教會的異象》一書提到,我們如何與不同世代的人建立關係:需要加入一個好的小組,與人有好的互動,使人不會有「終身監禁」的感覺。在小組內可以催化我們對其他組員的需要的回應,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角色。
  教會要改變,不再以「年齡」來決定誰可以擔任某種角色的規定。年長者也可以在兒童牧區服事。常常對年長者說「你可以!」並給予機會、鼓勵承當責任。教會內的發展,「多元化」是很重要的元素。不要單一化。教會要把做事的方法多元化,神給教會的恩典一定是多而又多的!
註1:年齡中位數是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排列,位於中點的那個人的年齡。年齡在這個人以上的人數和以下的人數相等。
註2:聯合國定義,高齡化社會係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
註3:老化指數是表現人口的老化指數程度;65歲以上人口÷(0-14歲人口)×100%。
註4:資料來源:林萬億 我國人口老化的挑戰與回應。
註5:資料來源:林萬億/我國人口老化的挑戰與回應。
(本文整理摘錄自二○一二年十月十三日在台北靈糧堂舉辦的「由中年看老年」專題演講內容。譚司提反牧師現任香港青山浸信會主任牧師、亞洲浸信會神
學研究院泰國分校副教務長。著有《老當益壯》、《老得精彩》、《玩有妙法》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