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文薈悅覽室 >> 靈糧季刊 >> 2012夏季號

靈糧季刊2012夏季號 / 2012-04-15出刊     本期季刊目錄  |pdf檔下載 |歷年期刊

本期主題

──服事這世代的能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四章19)

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馬書八章3139)

字體大小:小 大

多元性別的爭議

「性別意識」是一次人類史上思想的革命,這股思潮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滲透人們的生活及思維。當人們自以為現有的社會組織仍穩固而安然生存時,「性別意識」已默默地動搖既有的社會型態……

編按:多元性別的爭議引發社會上在同志運動裡的一些糾葛,以下是輔大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齊弟兄從性別的整體概念,幫助大家了解什麼是多元性別,以及多元性別的影響,提醒基督徒如何看待多元性別、多元性傾向以及參與關懷相關議題。

多元性別的問題與性別議題是目前的主流,現今整個社會、教育界,包括家庭婚姻各方面,以後都會進入這個議題。有人問我:「研究性別是不是就是研究男生女生?」其實不然。因為一般所講的兩性是指男性女性,但是性別講的則是多元、多方面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多元性別?性別的影響是什麼?

性與性別:從兩性關係到性別關係

過去,「性別」就是「兩性」,「兩性」就是「男女」,幾千年來沒有改變。但是現在「兩性」這個名詞漸漸被取代,改稱為「性別」,所以稍微具有法律知識的人就知道:以前的「兩性平等」,現在叫做「性別平等」,含括的範圍層面很廣,例如以前的兩性平等委員會,現在叫做性別平等委員會。發展至今,「性別」與「兩性」是不同的概念,我們要一一來探討這是怎麼回事。

性與性別的定義

●性=性徵、性器官、性行為、性伴侶

●性別=性徵的分別、生理性器官的分別

過去講性(sex),簡單的講,就是生理的性。性別則是性的分別──性器官性癥是什麼?過去大家一講性別,很單純就是指兩性;你一出生甚至於未出生以前,在母腹中是什麼性別,大概就已經知道了。但是現在有什麼不同?

多元性別觀念

一、生理性別(sex)──生物學的性

生理性別就是一般人所講的性sex,是生物學上的性。就是人一出生,醫生、父母從性徵一看就清楚知道孩子是什麼性別,那叫做性別。事情很簡單。我們以前的性別不就是從身體上來區分嗎?

那時候的性別跟現在的性別則不一樣;新的性別觀念是包括社會、心理、文化,也包括政治。在政府公家機關上班的弟兄姊妹或者是在學校裡服務就知道,有個性別平等委員會,性別委員會裡的法令有規定,哪些職務的人需要多少女性擔任,這個規定的目的,其實就是所謂的性別平等,因為過去很多職務被男性佔有了。比如說女性也可以當CEO總裁、研究太空科學、自然科學、天文學,甚至機械,事實上女性是比較少。

生理上的女性跟男性有甚麼差異,造成這麼明顯的不同呢?或許生理差異根本不是問題。

為什麼女性在某些方面比較強,某些方面比較弱?為什麼我們在學校裡面分班的時候,數理組的男生比較多,社會組女生就比較多?照理講,這兩個組是不應該有高低差別的,可是事實上在性別發展上就是有差別。所以,大家就從心理、社會、文化各方面來探討,是不是這些因素影響、限制了女性的發展,讓一些女生填寫志願時不敢選物理、機械或建築。真是這樣?為了是要破除性別歧視或性別刻板印象?

如果真的能消除性別歧視,我們也樂觀其成。但是事情就這麼簡單嗎?

 

二、社會性別(gender)──心理學的、社會學的及文化上的性別

一般做父母的都知道,預備將要出生的嬰兒用品是有分性別的,比如說尿布,男寶寶跟女寶寶紙尿布是分開的;準備嬰兒床時,如果知道將要出生的是女生,就會買傾向粉紅色系的,或是女生的玩具用品,比如洋娃娃。有些人認為這就叫做社會跟文化的影響。而他們認為:當孩子一出生後就接觸到所謂的女生用品或顏色,是父母和社會文化所安排的。因此認為這個baby從小就被影響,所以在想法與個性方面就會朝向女生這方面。

的確,我們很少看到爸爸會給女孩買坦克車、手槍、衝鋒槍等玩具或軍隊打杖的小玩偶,若是男生,爸爸就會這樣做。

但是,男女兩性之間,到底是受到心理、社會、文化上什麼影響?又如何從兩性平等跑到性別平等?這正是大家所要探討的議題。過去既然男女兩性就是「二元」,為什麼現在會變成了「多元」呢?

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性取向)交錯排列所產生之多元現象

現在有一些理論提出說:我們是男性或女性,必須要自己經過生命歷程去了解、「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及如何形成性別(gender)的概念,就必須透過經年累月的成長、發展及社會的歷程而學習而來。」

原來如此。其實,整個性別理論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統,非常複雜。現在台灣很多大學都有性別研究所,就是在研究性別這方面。如果我們跟著現在的性別觀念來想,就會產生以下這個圖表(表一)

 

表一: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性取向)交錯排列所產生之多元現象

我的特質

   類別

   社會議題

我生下來是

生理性別

sex

女男平等

我覺得我是

性別認同

   gender

跨性別

我看起來像

 性別氣質

gender qualities

娘娘腔

與男人婆

我喜歡的是

 性傾向

   sexual orientation

同性戀、異性戀

或雙性戀

 

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性取向)交錯排列所產生之多元現象,並非意指有第三性之存在。

 

1.生理性別

我生下來是公的,還是母的?為什麼用公母區分?因為生理性別是生物上的。如果用生物性是可以講公母、雌雄,就不一定要講男性或女性。

2.性別認同

現在從高中生到大學生裡,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學生說「上帝裝錯靈魂」,意思是說:「我的生理性別是男的,可是我覺得我裡面是女的。」或「我還不確定性別……」,大約就是這個意思。

 

3.性別特質

有的男生看起來比較陰柔,甚至娘娘腔;有的女生很強壯,看來很陽剛。這些叫做性別氣質。性別氣質在不同的階段或時代會受到文化影響。例如在學校,如果女生都說穿長褲很酷,女生就都穿長褲。如果有一天男生穿裙子是流行,弟兄們就穿裙子,不要認為男生穿裙子就有問題,因為性別氣質本來就不一樣。其實很多學校的問題正是出在性別氣質的歧視或霸凌,並不是什麼真有性別的問題,只是氣質的問題。

 

4.性傾向(性取向)

性傾向才是主軸。什麼叫做性傾向?美國APA的標準解釋就是:長期對某一個性別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愛慕或渴求,甚至於產生性衝動、性幻想(但不一定要和對方發生性行為),這就叫做性傾向。比如說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叫做「同性戀」,有一個男生愛男生又愛女生叫做「雙性戀」。

過去,我們的教育部對性傾向的解釋是:選擇性伴侶時的取向……。現在稍微緩和一下,稱為個人在愛戀、情感或生理方面受同性別或不同性別者所吸引……

性傾向的種類其實很多,雖然我們現在台灣的教育機構或者是社會、政府機構對性傾向的解釋只是放在「同性戀」、「異性戀」跟「雙性戀」三種。但在理論方面來說,性傾向可以有四、五十種。如果有一個人看到寵物會產生了愛戀、情感甚至於生理關係,那叫做「人獸戀」,那也是一種性傾向。因為性傾向的解釋就這麼直接。甚至還有「戀童」、「近親戀」等,也可以納入性傾向的定義解釋。

 

這是一場思想革命!

性別意識」要建立另一種社會結構

 

我們要很小心,而這些字詞已經陸續被接受成為我們國家法律名詞,到底接受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性別意識」一旦建立了以後,是要建立另外一種社會結構。這個問題在歐洲、美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去年六、七月,法國就要把多元性別的概念放進中小學的課本裡,造成法國在性別議題上很嚴重的爭議。如果有人告訴小孩說「你可以變男變女」,你也許會認為很誇張!比如說去年澳洲新聞報導,護照上除了男女兩性malefemale以外,再加一欄X欄──這不是「第三性」,是「還未決定……」。這個新的性別觀念就是:「我自己決定我是男生還是女生。」

「性別意識」是一次人類史上思想的革命,思想是會改變歷史,這股思潮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滲透人們的生活及思維。當人們自以為現有的社會組織仍穩固而安然生存時,「性別意識」已默默地動搖既有的社會型態,待鬆動瓦解後,所有的社會基礎將重新再建構。

一夫一妻的婚姻與家庭型態將面臨重大挑戰,原有的社會型態也將改變。我們都知道,青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裡,會受到許多觀念的影響,對於未來發展人際關係、情感、婚姻、家庭將會產生導引及認知的作用。如果前述的「新的性別概念」成為正規教育體制內的觀念。影響所及,將遍及所有的孩子,也就是未來社會的全體成員。

人們將會依照自己當下喜歡的方式結合,甚至在性別認同不清楚的階段時,就貿然決定要變性或嘗試跨性別的生活。因為性別界限已經沒有意義了。愛情只是一種感覺,情慾才是主導。人類社會長久以來所維繫的婚姻倫理、家庭倫理、道德價值都將瓦解。

所有的一切都可推諉於「自我探索的過程」

 

基督徒的立場與態度

「性別認同」是生命的問題

生命會影響一個人對性別的認同。「性別認同」會不會是因為個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出了問題?生命的問題需要處理。處理了以後才會找出根由,如果不處理,就會隨從生命的狀態行事。

基督徒認為,很多生命的問題是源自家族的原罪、鎖鍊,是需要被處理的,而現在很多的心理學、醫學都承認確實存在著。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難道只是「自我的性別認同」嗎?

「性傾向」則是非常的複雜。性傾向的成因有家族的、父母的,以及個人成長的一些經驗,甚至環境因素都可能考慮進去。以前心理學說,性傾向的成因是早年的性經驗。而現在也有人說,性傾向是天生的。其實,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定論。

現在社會學講「存在即合理」,意思是他的存在既然是這樣,就是對的。如果有人認為「生命內在的東西就讓它存在吧即使因它而受到轄制、捆綁和痛苦的經歷,還是合理的」,那我們也不能反對甚麼,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

基督徒不應該是「為反對什麼而反對」,基督徒應該是「不贊成什麼」。基督徒不贊成的理由是:我們知道真理,我們有智慧知道如何面對處理生命內在的問題。我們沒有攻擊同性戀,也不應該歧視同性戀者或各種跨性別,只是我們不贊成那樣做、不願意那樣生活,因為我們知道那裡面的真正問題。所以,我們的立場是:「幫助不快樂的同性戀者成為真自由的人,同時也應尊重那些自覺很快樂的同性戀者的存在」。

若有人說:「我真的很苦,我覺得很不舒服」,或「我覺得好像什麼東西不對,很不平安」,處理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只要來到神面前就能解決,耶穌基督會釋放你。走出埃及協會、晨曦會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功效,是因為有一個更大的醫生──耶穌基督,可以深入到生命的深處解決問題。

有一位華人神學教授叫袁幼軒,過去曾是同性戀者、毒販,也是愛滋病帶原者。他說「同性戀的相反不是異性戀,而是聖潔。」

聖潔生活對於異性戀者、同性戀者或各種性傾向者一樣重要。有人說:我是同性戀,我是跨性別,或者我是變性人,我一樣信仰上帝就好,所以你們不要排斥我。以前有一段時間我也曾認為是這樣。是的,我們不會排斥。但是,信仰上帝是為了追尋生命的真義,是跟隨基督的腳步。

香港版的國度復興報曾採訪一位從小渴慕當女人的變性人,但是變性手術只帶來更大的痛苦,他在萬念俱灰之下信主,之後做回真正的男人。他小的時候喜歡扮演牛仔,也對車著迷,但有一天祖母為他剪裁一套紫色的薄紗晚裝給他穿上,因此他就相信這套晚裝引發他長達卅五年的噩夢。性別混亂導致他酗酒吸毒也曾意圖自殺,在他寫的書《交換我的悲傷》裡,表示從小沒有受過父親和母親期待他成為一個男孩,然後就祕密的男扮女裝逃避痛苦。他他知道自己是男生,也試過跟女同學約會,但都無法驅散想做女生的慾望。

後來他結婚生子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表面風光心裡卻有不可告人的祕密,他以為變性手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於是隆乳換了女性生殖器官。但他手術後更加沮喪,失去家庭、朋友,用毒品酒精麻醉痛苦,生不如死,自殺不遂,後來在基督徒朋友幫助下才開始康復過程,接受男性的身份,也才認識到惟有耶穌基督才能幫助他──當一位基督徒朋友治療師為他禱告時,直到全身白衣的主耶穌走近他,向他伸開雙手說:你現在與我一起,永遠安全了。這是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的真實故事。()

如果你有性別的困擾或性方面的問題,你問:「我就是這樣,信耶穌可以嗎?」我們當然歡迎。在教會裡,每個人都一樣是罪人,每位基督徒都在尋求神的救恩與釋放,尋求自己生命的真義。有好些人經歷過這樣的生命過程,最後都是神的愛把他帶回到原來應當有的形像和樣式。

約翰福音三章三節:「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註:請參看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