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留下憐憫的足跡

神的憐憫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痛苦。你的眼淚就是祂的眼淚,你的憂傷就是祂的憂傷,你的痛苦就是祂的痛苦。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一日,美國太空人成功的登陸月球。當阿姆斯壯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第一個足跡時,他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雖然這只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同樣的,兩千多年前,上帝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成功的登陸地球,在地球留下了美好的腳蹤。但耶穌的足跡與阿姆斯壯的足跡有三方面的不同:(1)阿姆斯壯的足跡是科學的足跡,代表了人類科學的成就;耶穌的足跡是憐憫的足跡,代表了天父憐憫的心腸。(2)阿姆斯壯的足跡是暫時的足跡,耶穌的足跡是永恆的足跡。現在回到月球,可能再也看不到阿姆斯壯當年留下的足跡;可是耶穌憐憫的足跡,卻藉著衪的門徒在歷世歷代,留下美好的腳蹤。(3)阿姆斯壯的足跡只有少數人做的到,耶穌的足跡卻人人都可效法。

    今天我們要一起思想:如何在短暫的人生中,在地球留下憐憫的足跡?我們可以從憐憫的三個特質來看:

 

.感同身受的痛苦

    「憐憫」的希臘文,是指從內臟或肚腹所發出的一種感受。它表達了人心深處的體恤和同情;而非從人的頭腦出來的認知與了解。在福音書中,除了耶穌所講的比喻,「憐憫」是耶穌的專用語。為什麼?因為「憐憫」是神的屬性。以賽亞書六十三章9節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憐憫」就是神參與在人的苦難中,與人同受苦難。

    什麼叫做「同受苦難」呢?就是神把自己融入人類的苦難中,完全的認同,同受痛苦。換句話說,神的憐憫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痛苦。你的眼淚就是祂的眼淚,你的憂傷就是祂的憂傷,你的痛苦就是祂的痛苦。

    我們體會別人的痛苦,多半只能部分融入,且會按著我們和這個人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有不同的融入程度。譬如父母看到兒女受苦,雖能融入90﹪,卻沒辦法達到100﹪,因為父母與兒女是不同的個體。依此類推,自己的兄弟姊妹可能融入70﹪,好朋友可能融入50﹪,而一般人只能融入10﹪。只有憐憫我們的神,能百分之百的融入我們的痛苦裡。

    人的憐憫都不完全,只有神的憐憫是完全的。因此,我們要常向神呼求說:「主啊!我們要連結於你,求你把憐憫源源不斷供應到我們裡面。」求主今天就在我們心中放入祂的憐憫,能夠感受到別人的痛苦。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看見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心裡立時湧出憐憫,感受到他們的「困苦流離」之苦。這種困苦流離的痛苦,有兩方面的特點:

1勞苦重擔→筋疲力竭

.    「困苦」是指勞苦重擔,而且是一個接一個,一波接一波的臨到,像約伯一樣。約伯的生命中有一段時間非常困苦,連續幾波的苦難臨到他:第一波,強盜擄走牛驢,殺死僕人;第二波,火從天降,燒死群羊和僕人;第三波,敵人兵分三路,搶走駱駝,殺死僕人;第四波,狂風吹倒房屋,壓死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第五波,約伯從頭頂到腳底長滿毒瘡,夜不成眠。

    任何人在這種一波波的苦難中,是很難撐下去的。這種勞苦重擔已經到了令人精疲力竭的程度;好像一隻羊被狼追逐到精疲力竭,沒有辦法再跑一樣。

   

2.流離四散→無助倒地

    「流離」是指一個人在裡外雙重的壓力下,無力承擔,且因無人幫助,無助倒地。好像羊群被狼追逐之後,一隻隻被狼吞吃,東倒一隻,西倒一隻。又好像難民潮,許多難民死在路旁,東一個、西一個。

    前陣子有一位姊妹在教會禱告會中作見證,述說她如何在一連串打擊中遇見主。她的公司遇到財務危機時,發現先生有外遇;健康檢查得知她患了乳癌;接下來她的孩子也生了重病,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身心俱疲,無助倒地。就在這個時候,耶穌走入她的生命,使她能重新站立起來。是的,耶穌能體恤我們的痛苦。當痛苦打在我們的身上,就像打在衪的心上,祂與我們同受苦難。

.深覺無力的呼求

    當耶穌看到許多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祂就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vv.37-38)面對這麼多困苦流離之人的需要,連耶穌都有無力感。雖然祂是道成肉身的神,但受到身體的限制,不能每天24小時不停的工作,也沒辦法同時出現在許多地方,滿足許多的需要。所以耶穌向父禱告,也要門徒禱告,求天父打發更多的工人去滿足這些需要。

今天的世界充滿太多的需要:有兒童的需要、青少年的需要、老人的需要、單親的需要、智障與聽障的需要、植物人的需要、受刑人的需要、病人的需要等等。面對這麼多的需要,我們一定會有很深的無力感,不知如何是好。耶穌禱告,我們也要禱告,這種深覺無力的呼求,是我們在地上留下憐憫足跡的重要一步。耶穌沒有讓祂的無力變成無奈,反而透過禱告轉化衪的無力成為有力。

耶穌吩咐門徒禱告,提醒我們要走出悲情,迎向陽光。在我們憐憫別人之前,先經歷主的憐憫。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耶穌給我們的憐憫,不是單為滿足我們的需要,更要建造我們的生命,去安慰那些受苦的人。神不要我們一直活在受苦的悲情中,神要賦予我們受苦永恆的意義。不要讓我們的生命只有受苦的足跡,更要在受苦中留下憐憫的足跡。因此,我們需要出去,特別是受過苦的人更需要出去,因為受過苦的人,更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台語牧區有一對夫婦,他們第一個孩子罹患重度唐氏症,三歲就離開世界。在憂傷中,神安慰了他們。他們對唐氏症的家族有特別的負擔,現在是「喜樂家族」的負責同工之一。他們將來退休後,要全心投入喜樂家族,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能體會唐氏症家屬的痛苦,神叫他們去安慰那些同樣受苦的人。

    我們教會北區的林照程弟兄夫婦,連續生了兩個重度發展遲緩兒,心裡非常痛苦。後來神安慰他們,他們就創立了「天使心家族」,要幫助那些家裡有發育遲緩兒的家長,跟他們一起面對問題。靠著主的幫助,走出悲情,迎向陽光。願每一個受苦的弟兄姊妹都向神禱告說:「主啊!求你安慰我的受苦,使我能夠成為那些受苦之人的安慰。」

    由於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我們需要不斷禱告,才能化無力為有力,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

1.求賜豐收異象

    從主耶穌的眼光看需要,每一個需要都是福音的機會。因此耶穌對門徒說:莊稼已經成熟,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當我們服事這群人時,我們要說:「主啊!是的,雖然這群人還不認識你,但他們是已經成熟的莊稼,可以收割了;幫助我們的眼睛不只看到他們的痛苦,也看到是你豐收的禾場。」

    今天我們聽到北區王淑卿姊妹述說神在內湖的獨居老人中所作的奇妙工作。她對獨居老人一直有很深的負擔,藉著小組的禱告,神使獨居老人成為豐收的禾場。剛開始時,他們由一個里的十九位獨居老人做起,送熱便當或辦活動。神不斷擴張他們的境界,目前已有十個里八十多人聚會,且有三十多位歸入主的名下。甚至里長都主動提供場地、資源給他們,也有社區志工投入。這些愛心志工有許多是尚未信主的人,後來有些人因著這樣的服事認識了主耶穌。

    淑卿姊妹領受這個豐收的異象,並沒有向教會要錢要人,她只是不斷禱告。神真的供應她一切所需,而且服事的範圍越來越大。社區歡迎他們使用內湖陽光活動中心,且開始每週一次的崇拜。他們的禱告是,附近1800位以上的老人都能認識主。

2.求賜收割工人

    主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我們要向神求收割的工人。面對廣大的禾場,我們可以傳遞異象和負擔,但只有主能夠打發工人去收割莊稼。因為這莊稼是主的莊稼,不是我們的莊稼,只有主能夠打發我們進入禾場。

    正如今天我可以挑戰大家,卻沒辦法打發你們,只有主耶穌能打發你們。因為主知道打發什麼樣的人,進入什麼樣的禾場,能夠有最好的收成。求主藉著我們的禱告,打發我們進入衪要我們去的禾場,收割衪的莊稼,叫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叫神的榮耀得到稱讚!

 

.滿足需要的行動

    憐憫不能只停留在感動,必須付諸行動。神看見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的苦,就動了憐憫的心腸,打發摩西去拯救以色列人。神又看見世人因罪困苦流離,就道成肉身來到人間,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有人說,沒有行動的禱告是懶惰,沒有禱告的行動是驕傲。同樣的,沒有行動的憐憫是腳軟,沒有憐憫的行動是心硬

1.回應主的呼召

    憐憫既是滿足需要的行動,必會帶出神的呼召。為了這許多的需要,神在歷世歷代呼召人出來滿足這些需要。所以耶穌隨即「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夠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太十1)神問先知以賽亞的話:「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也是神在歷世歷代對聖徒的呼召。神在每個時代呼召人成為衪憐憫的器皿,這種呼召有兩個特徵:

    (1)它是一種邀請,而不是一種勉強。神叫了十二個門徒來,他們可以拒絕出去,也可以中途落跑。神邀請我們不是神很可憐,需要我們幫助,而是神給我們機會服事。能服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我們的榮耀和特權。

    (2)祂呼召平凡人,不是呼召超人。神所差派的十二門徒都是平凡人,卻成就了不平凡的工作。因此有人說:「耶穌所使用的人,不是非凡的超人,而是能夠把普通的事,做得特別好的普通人。我們不需擔心自己的能力有限、教育有限、地位有限,沒有辦法做成這些工作。神的工作能夠完成,不在乎我們的學問、地位、才幹、財富,而在乎我們的委身。服事「分享之家」的黃寶玉姊妹,是普通人;委身台北監所的薛淑卿姊妹,是普通人;開拓內湖老人事工的王淑卿姊妹,也是普通人。只要我們願意,神就能作成衪的工。

2.領受主的能力

    你不能只有出去,卻沒有能力。如果十二個門徒出去,要趕鬼,卻趕不出來;要醫病,卻無法醫治,那麼他們只能嘆息。感謝主,神不但打發我們出去,也給我們能力。這能力從哪裡來?從順服而來。當十二門徒願意順服主的差遣,能力就隨著他們。

    順服主的權柄,必然帶出主的能力,因為主的能力藏在祂的權柄裡。教會的能力不在於信主的人有多少,而在於順服的人有多少。順服愈多,能力愈大。

    今天是特殊事工主日,特殊事工比一般事工更須能力,因為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又沒有很多的成就感。當你牧養特殊事工的人,你會發現光是訓練同工就比一般小組更加困難。因此,特殊事工須要加倍的恩膏:加倍的愛,加倍的禱告,加倍的關懷和加倍的資源。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聽了這些特殊事工的見證,你想留下什麼樣的足跡?是留下追逐金錢、地位、學問的足跡?還是留下憐憫的足跡?有一天學問、地位、金錢都會消失,惟獨憐憫的足跡會永遠留在人的心中,那是永恆的足跡。本信息講於2003810,由劉麗平整理,蘇淑真潤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