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信心的行動

當我們生命中遇到困難與不能理解的事情時,要提醒自己「儆醒」,不要因逆境落入不信的深淵,反而要因信靠主勝過,使我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

(一)信心的試驗(VS9~14)

「耶穌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聖經並沒有解釋上帝是用什麼方法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但卻多方的描述復活的意義及耶穌復活的證據,如林前十五5~8『並且顯給彼得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保羅)看。』。

因著耶穌復活:(一)改變了十字架的意義,使十字架由殘酷羞辱的記號轉變成神對人慈愛恩典的象徵。(二)也證實了耶穌的確是真神的兒子,在他有永生之道。

但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裡,我們看到很多諷刺的是,跟隨耶穌三年半之久的門徒,當抹大拉的馬利亞等人把復活的好消息傳給他們時,門徒的反應卻是「不信」,因此當耶穌親自向他們顯現時就責備他們。門徒會有這負面的表現是因隨耶穌被捕、被害、被釘十字架這一連串事情發生與演變,使他們內心充滿了懷疑、恐懼、傷心與失望。他們為耶穌的遭遇而傷心難過,為自己的前途感到恐懼害怕,也為以色列國的復興遙遙無期而灰心喪志。雖然耶穌曾經明示、暗示的告訴他們人子將要被賣、受難、復活、升天,但缺少了聖靈保惠師的指教,他們始終不明白,甚至曾有門徒對耶穌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約六60)因此門徒會有這樣反應並不稀奇。

有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的反應也與門徒一樣。我們今日能成為神的兒女,能信靠這位看不見的主,表明神已經把一個超自然的信心放在我們裡面了。但或許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信心會面臨考驗與試煉。我們期待信了主之後每天可過著天色常藍、花香常漫的日子,但當人生的暴風雨臨到時,我們的內心便開始自問,也問神,「這事為何臨到我?」,若外在環境一直沒有改變,神也默然不語,我們就如同門徒般,對耶穌大喊「主啊!我們就要喪命了,你不顧嗎?」,因我們不明白信仰的路上原來還有這信心試驗的功課要學。
希伯來書十一章列舉了許多聖經人物信心堅定的事蹟,被稱為信心偉人列傳,但當我們去研讀這些信心偉人(如:挪亞、亞伯拉罕、約瑟等)的事蹟時就發現他們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每個人的信心都經過嚴格的試煉。但感謝神,他們都因著信而得勝。因此在描述那些信心偉人事蹟之前,在希伯來書十章35~39節這麼記載著:『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 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生命中遇到困難與不能理解的事情時,要提醒自己「儆醒」,不要因逆境落入不信的深淵,反而要因信靠主勝過,使我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彼前一7)

(二)信心的根據(V15~18)

由此可見,我們的信心不能建築在外在環境的順利與否上,也不能建築在個人的期待(expectation)或個人的感覺(felling)上。聖經中所講的信心是建立神的話語上。這可指的是客觀的真理,即聖經的教導,有關神的屬性,神的法則,神的救贖計劃,神給我們的大誡命與大使命;也可指的是主觀的領受,即神針對某件事情所告訴你的話(Rhema),但總之都離不開神的真理。如果我們所禱告,所宣告的,甚至所行動出來的不是基神的真理與神的旨意,而於基於個人的期待,那麼這就出於人的血氣,而不是出於神所賜的信心。

當神賜下祂的話語、祂的應許時,我們就要運用神所賜的信心來領受並採取行動。聖經中有個很好榜樣就是亞伯拉罕,在羅馬書四章17~22節中描述:「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並且仰望 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 所以這就算為他的義。「算為他義」的這句話不單為他寫,也是為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寫的。」

弟兄姊妹,當我們把信心建立神的應許上並堅定相信時,我們就都在得算為義之人的行列,而義人必因信得生的!

現讓我們回頭思想馬可16章的經文。當門徒接受了主大使命的託負並切實去做,以致福音被傳開,我們今天也有幸在此一起敬拜主。不但是耶穌的門徒領受了這大使命,我們靈糧堂的創辦人趙世光牧師也領受了這託負,於一九四二年在上海創辦了由華人信徒自立、自養、自傳的「上海靈糧堂」,並於一九四六年成立「中國基督教靈糧世界佈道會」。而當他及同工們到各處(如上海、南京、蘇州、杭州,乃至後來的香港、九龍、印尼、印度)去建立教會時,各教會講台上總是掛著一幅世界地圖,上面並寫著「你們往普天下、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趙牧師也曾於抗戰期間在上海向神的選民猶太人傳福音。因此,宣教植堂及關懷神的選民對靈糧堂而言,不是項新的事工,而是在教會創立之初,神就把這異象與負擔放在創辦人的心中。話雖如此,但台北靈糧堂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才開始採取植堂的行動,一九八九年才真正領受了植堂的異象,並期盼到二○○○年能建立一百五十間教會。而整個植堂事工是建立在主的話語──大使命之上。

(三)信心的果實(V19、20)
廿世紀的「教會增長之父」馬蓋文博士晚年指出:單憑「教會增長」(Church Growth)沒有辦法完成大使命,唯有「教會增植」(Church Multiplication)才能更快速地拯救靈魂,並真正完成大使命。由這些年植堂的經驗來看,其所言不虛。當教會領受這植堂異象並憑信而行時 ,我們就結出許多信心的果實,而這些果實若非我們出去植堂是絕不可能結出的。
截至二○○五年七月止由台北靈糧堂所開拓並延伸出來的靈糧堂會總計一五八間,分布於廿九個國家,由台北母堂直接開拓的有七十一間,其中有廿四間子堂再開拓出八十七間孫堂。每間堂會由其母會負責遮蓋管理。若按分堂所在的地理位置來統計,則可見:大洋地區有十間分堂、台灣地區有五十七間分堂、亞洲地區有卅四間分堂(不含台灣)、歐洲地區有四間分堂、非洲地區有十六間分堂、美洲地區有卅七間分堂。其中八成五是華人教會,一成五是其他族裔的教會,這些非華人的教會多分佈在東西非及東南亞。每主日各分堂參加崇拜的成人與兒童加總起來超過兩萬人。這些開拓的牧者都主觀地領受了傳福音、開拓教會的異象,他們忠心地在主所打發他們要去的地方建立神的家,憑信把他們所領受的實踐出來。雖然在這一五八間分堂裡,有極少數的教會有瑕疵,但絕大多數的牧者與教會都忠心在為主發光。

當我們看到這些年教會植堂的成果時,或許大家覺得已經很滿意、很滿足了。但當我們站在完成大使命的角度來思考時,便知我們還有極重要託負尚未完成。當主把大使命託負給門徒時,門徒憑信將福音傳遍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沿岸,並將福音帶到歐洲;十七世紀時,歐洲的清教徒把福音帶到新大陸(北美洲);十八世紀時,神興起了普世宣教運動,藉著神重用的多位僕人把福音帶到亞、非諸國,其括了中國。目前,全球福音未得之地主要集中在由中國往西到耶路撒冷這一片廣大區域。這個區域有三個特色:(一)此地區是印度教、佛教及回教的發源地與根據地,(二)此地區有全球九成福音未得之人群群體(Unreached People Group),(三)此地區含蓋了五十個福音最未傳到的國家。這是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最後一棒,應由誰來承接來奔跑呢?至二○○七年,福音來華即將滿兩百年,我們是期待那曾傳福音給華人的歐美宣教士來做嗎?或是我們已意識到這是亞洲的教會,特別是華人的教會起來承擔責任的時刻?我必須要承認,在這個區域拓植教會的難度遠超過我們過去所做的,但靠著那凡事都能的主,我們必須學習踏出去。介紹完教會的植堂事工與願景,最後我們要邀請弟兄姊妹一同來參與宣教植堂。我們可分五方面來參與:
1.忠心代禱-因這是爭戰得勝的關鍵。願教會能有更多忠心的代禱者被興起,成為第一線福音勇士(分堂牧者)的後盾。
2.金錢奉獻-因這是積財在天的投資。在外拓植無論租屋、購買設備或支持牧者都需要相當的花費,但這是神國拓展的投資,是十分值得的。
3.親身參與-因這是開疆闢地的後援。感謝主,現教會已有更多的兄姊參與短宣,過去的人也覺得能與主及分堂牧者在第一線同工,不僅是付出更是一種收穫。願有更多兄姊能參與在國內外短宣,成為分堂的最佳後援部隊。
4.身心獻主-因這是討主喜悅的活祭。沒有工人就沒有工作,拓植教會需要主工人全心全意的擺上,面對發白的莊稼,我們要常常禱告,求主打發祂的工人來收割莊稼。若主已呼召您,在此也鼓勵您能早日接受裝備,好投入完成大使命的行列。
5.福音移民-因這是十架捨己的道路。這是為了協助從零開始的拓植事工,而放下自己原有的工作,跟著分堂牧者全家遷居到新教會的所在地,再重新安頓,好成為新教會的種子部隊。
願藉著各位對植堂的投入參與,我們能共同完成神對教會所託負的大使命。
(本主日信息發表於2005年7月31日,由黃思德整理,蕭永鑫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