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精選
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四個不是
作者:劉達芳
資料來源:期刊 - 2007春季號 - 2007-03-15出版
文章類別:教會與國度
文章主題:教會建造/增長|福音/佈道|宣教|
關鍵字:傳福音|福音遍傳|第一線服務業/一線事工
大部份教會忽略基層福音工作的原因,在於價值觀仍未被救贖,與世俗人一樣,看不起基層;另一方面,以功利角度考量,認為基層事工的投資與報酬不成正比。
基層福音工作,就是向社會的勞苦大眾傳福音。聖經很多地方說明神愛顧貧窮人。聖經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箴十九17)「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箴十四31)「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申十18)「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詩一四六9)「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出廿二21)又說「貧窮人,你不可因他貧窮就搶奪他的物。」(箴廿二22)。新約中,最明顯的聖經根據,是主耶穌的就職宣言中說到:主耶穌在世的職事,就是叫貧窮人有福音可聽。
聖經雖如此說,但大部分教會都忽略基層福音工作,主要的原因,是價值觀未被救贖,仍與世俗人一樣,看不起基層。另一方面,是功利主義的問題,以為基層事工投資多,成效少。
台灣的總就業人口九七八萬人中,事務工作人員佔一一○萬,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佔一八五萬,農、林、漁牧工作人員佔六十三萬,勞工佔三二五萬,這就是說,就業人口中服務業共六八三萬人,佔70%。
按行業分,總就業人口九七八萬中,製造業二六七萬人,批發零售業一七二萬人,營造業七十三萬人,其他服務業七十二萬,農、林、漁牧六十三萬人,住宿及餐飲業六十萬,運輸及倉庫業四十九萬。所以按行業分,基層共七五六萬人,佔77%。
看到這情況,我心裏很焦急。三年前我就常來台灣,幫助這裏的基層事工,開過不少的課,也帶過不少的研討會,但果效很有限。其中的原因在於:從事基層事工的教會,聖靈的能力不夠。有聖靈同在的教會,卻沒有覺醒要做基層工作。去年九月,我們家「空巢」了,我和丈夫可以自由走動。我們就抓著此機會,丈夫在台教神學,我則為台灣基層人拼搏九個月,使他們有機會信耶穌。
台北靈糧堂的領導,沒有價值觀及功利主義的問題,但第二層的領導及信徒,也許還未明白為何要做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台北靈糧堂是個有生命的教會:有聖靈的能力、有愛心、有神的同在、有多元的關懷事工。愛鄰協會服事的對象包括:視障及聽障者、獨居長者、遊民、受刑人、同性戀者、身心障礙者等。但第一線服務業,性質與上述的事工不同。台北靈糧堂的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可從四方面敘述:
一、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本質,不是一個關懷事工,乃是拓展天國市場的行動
不錯,神關懷勞苦大眾,要教會服事貧窮人。我們進入第一線服務業時,也要從他們的需要及缺欠起步。但這只是第一步,第一線服務業福音工作的最終目標,是要讓福音在這群體中生根,成為能自然延展的力量,以致社會的大多數不必脫離自己的生活、文化與喜好,就可以信耶穌。用商業的術語,就是讓福音打進基層這龐大的市場。
台灣的教會,小教會佔大多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會只會向中產階級傳福音,不明白基層人士的文化及特徵,以致所「賣」的商品 (福音),包裝無法吸引大部分(70%以上)的顧客,難怪生意不好。
二、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不是叫他們來,乃是我們去
華人教會的牧者常鼓勵信徒:「在自己的崗位見證主」。這一來,老師就向老師傳福音,學生就向學生傳福音。筆者剛在香港開展勞工福音工作時,工廠工人只能在兩個情況下聽到福音,一是他們進到夜校讀書,有老師傳福音給他們。二是他們入醫院治病,有護士傳福音給他們。而一般沒病又不讀夜校的勞工,因為職場中沒有基督徒,所以沒有聽聞福音的機會。
教會進入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第一要面對的是時間的問題。服務業的工作時間長。無論是飲食業、建築業、運輸業、美容理髮業,都很難到教會,因為教會聚會的時段,是他們最忙的時間。要他們去教會,就是要求他們轉行。
另一方面,就是處境的差距。工地及餐廳,不是沒有信徒。很多服務業人士,在年青時都到過教會,甚至是曾洗禮的。但一進入職場,就覺得「很難在職場做基督徒」。大部份主日崇拜講道的內容,都抓不到服務業的癢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講道者不明白基層的處境,沒法幫助他們勝過試探及壓力,如此,他們就變成迷失的羊。
其實,要服務業人士信耶穌,一點都不難,難在沒有人把福音帶到他們中間。無論是在他們休息的時間(如:下午),或到他們所住的地方,若傳道者能把福音轉化,用服務業的言語、比喻、例子來說明,又讓他們在困境中經歷神,他們是很容易信主的。「謝謝你」這份福音報,是很好的「見面禮」,幫助信徒打開向服務業傳福音的門。我希望靈糧堂會有許多「謝謝你大使」出現,向信徒推介如何用這福音報。
三、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不是改變文化,乃是適應文化
基層人信主不難,難在叫他們留在教會。在以往,有許多基層人在靈糧堂信主受洗,光是理髮業,就曾有幾十人受洗。其他教會,也藉著各慈善工作,接觸到許多的貧苦家庭,但教會內的基層人士,仍是寥寥無幾。主要的原因,是教會不知不覺間,給基層初信者很大的升格壓力,他們需要學教會的術語,用別的談吐相交,喜歡別人的娛樂、穿自己不習慣的衣服,來隱藏自己的身份;努力往上爬,成為中產人士。
這是另一種割禮,是叫初信者除了信耶穌外,還要改變自己的文化與生活。這樣的做法,不單不合聖經,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當基層人覺得自己與教會格格不入,認為「基督教不是我們這類人信的」,他們就會流失。
其實,這些外面的轉變,大部份與信仰、屬靈生命及道德無關,只不過是文化及習慣的差異。要尊重及適應服務業人士的文化,是讓建立他們自己的聚會,在家中、在店舖、在餐廳、在工地開始信仰小組,談他們自己的課題,有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及聚會方式。這些可以每週聚會 (像香港工地內的「心靈加油站」)。而大聚會,則只需每月一次。而一年
四、不只是幫助,乃是成全
在許多教會的基層信徒,他們在教會中的服事,總是搬椅子、在愛宴中負責飲食,或是教那些「有錢有閒」的姊妹如何做小點。其實,在基層福音工作上,他們是最適合的前鋒。他們最明白基層人,說一樣的語言,生活上有很多自然的接觸。若他們當中的天然領袖,被教會所重用,有領袖潛力的,又被訓練成材,得著再生的能力,去負起服務業宣教及基層社區植堂的責任,這樣,靈糧堂的第一線服務業的事工,就會有好的發展。
很多人以為,基層信徒學識不高,不能做領袖。其實不然,君不見黑社會的老大,沒怎樣讀書,手下卻有二三千人。基層中也有領五千兩,二千兩,一千兩銀子的。只要知人善用,就能讓這些天然領袖,用適合基層人的模式,帶領基層人。
在台北靈糧堂信主的潘秋桂姊妹,在萬華開牛肉麵店,她把這店面變成福音據點,許多憂鬱症的人,在這裏信主。這個被主所用的平凡婦女,在萬華這充滿罪惡、貧窮與咒詛的地方,好像明光照耀。她未受訓練時尚且如此,試想受訓練後,對基層福音工作將會有何等貢獻!
我們要在靈糧堂每一群體及分區中,把第一線服務業的信徒找出來,發掘他們的恩賜,鼓勵他們在自己的群體中傳福音,在餐廳、理髮店、零售店、修車廠等建立小組。
結語
基層福音工作,要成為靈糧堂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除了服務業外,香柏牧區該在基層地區的公園及老人院中傳福音;青年牧區不能只做校園及職場,還要顧及中輟生及邊緣青年。益人學苑的課堂,該有三份之一是針對服務業的,藉此試試,這些無錢,無閒的,是否比現成的學員,心更柔軟。換句話說,靈糧堂從上到下,都需要轉變其觀點,用一嶄新的眼光來看基層,視之為商機,而不是一慈惠事工。很自然,人人便各出其謀,一同得著這龐大的市場。
(劉達芳博士為現任基層福音事工訓練學院院長、禧福協會會長、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基層事工協調主任、洛桑世界福音會議北亞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