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書摘:信任的循環

當我們持續地在與人的互動中,完成信任的循環時,就會逐漸培養出我們滿足此需要的能力。

從我們一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我們裡面最深的需要就是去愛人與被愛,並與人建立長久的關係連結。當我們持續地在與人的互動中,完成信任的循環時,就會逐漸培養出我們滿足此需要的能力。只有當下列條件都被滿足時,信任的循環才會完整:

1.         有一個需要

2.         表達此需要

3.         回應此需要

4.         需要得到滿足

這裡的問題在於——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個信任循環都會因此被打破,包括:無法分辨或表達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對方無回應或以負面的方式回應,或者是到最後需要仍然未被滿足。這些狀況都會使得信任受到破壞。

 

表達我們的需要

需要的表達與關係的建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事實上,兩者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

上一章有解釋過,如果要建立鞏固的關係,溝通就必須進到能彼此表達真實需要的層次。信任的循環會以標示出需要作為起點,是有原因的。若是無法表達與滿足彼此的需要,就無法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關係。

如果你無法向另一個人清楚表達你的需要,對方就很難去滿足你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邁向成熟的其中一項主要任務,是學習表達情緒、想法和需要。然而,從未學習過這個技巧的人,卻期待即使沒這麼做,關係也能正常地運作。他們會這樣說:「如果你愛我,你就會知道我需要什麼。難道你都沒注意到那件事很困擾我嗎?你都沒有用心留意嗎?我真不敢相信你竟然不知道我不喜歡那樣。」

認為所愛之人必能神準地感應到我們心中的感受和需要,這樣的渴望或期待是從何來的呢?這種心態是源自於人裡面的恐懼感、無力感,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每件事都能不經過溝通,就有神奇的結果。自覺無力的人會想要中樂透、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夢中情人、不運動就能減肥,以及一語不發就能使需要被滿足。

真能這樣就好了……自覺無力的人啊,準備好聽我接下來要跟你說的話: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之所以要透過表達才能使需要得到滿足,是因為神的設計是要人在關係中以交換的方式,來滿足彼此需要。神創造我們就是如此。想想看,神是宇宙中唯一知曉一切的那一位,遠比我們還更瞭解我們自己,但祂從未說過:「我當然知道你需要什麼,所以不用再告訴我了。」相反地,祂不斷告訴我們,要將一切的需要帶到祂面前求,還賜下了美麗、深刻,又誠實無偽的話語,讓我們能用以向祂祈求——像是主禱文和詩篇中的許多篇章。祂不會在關係以外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需要來到祂的面前,向祂大大敞開心門才行,因為必須先有這樣的關係互動,我們的需要才能夠被滿足。

如果連神都尊重每個人在關係之中,表達感受、需要和渴望的權利,那麼我們就可以將此解讀為,神原本的設計就是要我們在關係中與彼此互動。在一段互相尊重的關係裡,雙方都瞭解:「我有責任弄清楚自己裡面的狀況,並與你溝通。在溝通前,我不期待你知道,也不允許你以為你已經知道了。對於你裡面真實的狀況,我也不會先作任何的假設。」

相反地,相信人無須主動分享真實感受,別人就能瞭解自己,或自己就能瞭解別人,這樣的信念其實很不尊重人,並且會帶出破壞信任的行為表現。當你如此相信時,你與對方的生命就會因此而有模糊不清的界線,使你逃避自己該負的責任,不去努力溝通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反而錯誤地肩負起對方的責任,告訴對方他們裡頭的狀況。

很不幸地,這種錯誤的信念會影響到人際關係中絕大多數的溝通。許多人因此認為:「如果我們關係匪淺,我就可以說出你的想法和感受。」當他們這麼做時,會無可避免的發生什麼事呢?

「來,讓我告訴你,你怎麼了。你的想法和感覺是這樣。你需要的就是這個。這些就是你背後的動機。」

即使用意再好、口氣再委婉,這樣的意見評語在本質上都是專橫、論斷人的,並且對人有失尊重。除非接收評語的人,在面對別人不尊重的態度或言語時,能有清楚的界線,否則他們通常會因此啟動自我保護模式,不是徹底關機,就是開始以某種形式回擊——「你現在是在跟我說我有什麼狀況,是嗎?好啊,那我也來跟你說說你怎麼了。」接踵而來的唇槍舌戰足以在任何的關係中,造成傷害。如果你想要以尊榮的態度進行溝通,藉此保護彼此的關係,並建立信任,那麼你所要遵循的最高指導原則便是:「我的責任是告訴你,我的想法和感受,而你的責任是告訴我,你的部分。」

(本文節錄自《一路愛到底》書中P.82P.88,蒙希伯崙異象工場授權轉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