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新任教宗給我們的啟示

從奧夫.艾克曼牧師皈依天主教談起
今年三月復興報及論壇報都報導了瑞典最大的新教教會創辦人奧夫.艾克曼(Ulf Ekman)牧師皈依天主教的消息,人們對此消息的反應的確是有震驚、生氣和困惑的。當然也不乏以開放的心面對的,如周學信老師所寫的〈從艾克曼出走再思失落的聖禮傳統〉,文中探討了吸引艾克曼進入天主教會的可能原因。
確實,從教會歷史與靈修傳統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甚至共鳴的:羅馬天主教的普世和無形教會的異象,對維持耶穌基督的教會之完整性有其優越之處,其莊嚴肅穆的禮拜與聖禮儀式,對我們易將敬拜娛樂化,教會生活事工化是個對照式的提醒。除了聖禮生活,艾克曼牧師亦表示欣賞天主教的聖職人員制度、對道德的堅持、及對弱勢和貧窮群體的扶助。特別是後兩者,固然不是天主教會獨有,卻是世人對天主教會從德瑞莎修女等機構,一直以來的天主教慈惠事工鮮明的印象。
尤其值得一談的是新任教宗方濟所掀起的熱潮,激發我們探討他帶給教會與世界吸引力的原因。
新任教宗復興教會的秘訣
四月的一期《經濟學人》週刊特別以一篇文章討論,教宗方濟如何讓羅馬天主教會這個古老垂危的宗教機構起死回生、轉敗為勝,並稱新教宗帶來的管理啟示,堪為哈佛管理學院最新最好的個案研究。週刊提到二○一三年新教宗上任時,這個世界上最大、最老的「國際機構」狀況並不妙。梵蒂岡牽涉了多起的醜聞,無論是金錢上的、或是道德上的,以商業機構為喻,她正不斷流失客戶,尤其是在強大對手新教靈恩派的競爭瓜分之下。特別是天主教會的神職新血招募,儘管傳統制度有著優厚的「終身照顧待遇」,仍是不斷下降產生危機。就在各樣黑色傳聞,許多尖銳的公共事物議題與壓力之下,前任教宗本篤十六成為六百年來第一位,任期未滿就辭職的教宗。
然而,內憂外患之下,新教宗才剛上任一年,「生意景氣」與信心已明顯回升。許多久不踏進教會參加彌撒的成年信徒,重新恢復禮拜的習慣。美洲的天主教信徒並不好搞,如今有85%的人表示支持新教宗。世界各地天主教文物的銷售據點,湧進暌違的雜沓足音、熱鬧景象。不少年輕人也開始返回羊圈,在網路留言版上開始出現這樣的話:「我不相信神,但我開始相信這個傢伙」,「我喜歡這個教宗,他令人振奮!」就是世界各地的新教基督徒,也很難忽視這股不時出現的正面報導,同時為神的家而感到與有榮焉!
《經濟學人》以三點管理原則,分析了新教宗方濟成功的可能因素:
一、把握了一個經典的商場能力原則:「重新聚焦使命」在幫助窮人上。
教會千百年來,在歷史中最突出的社會貢獻莫甚於此。教宗方濟上任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捨棄傳統為教宗所預備的豪華宅邸官舍,搬進一座能與其他五十位神父或各種訪客共用的公寓裡。同時捨棄了馬力十足的賓士座車,採用平民化的福特車。換下自文藝復興以來象徵教宗權力的貂毛皮草披肩,不穿本篤的紅色鞋子,改穿修士常穿的黑色布鞋。教廷的一切支出,在簡約原則下因此較過往省下不少。「方濟」是教宗上任時為自己選擇的稱號,足見他心中認同的聖者──聖方濟,在謙卑、貧窮中顯出上主化育天地萬物的慈愛與豐盛。他也是這樣願意以牧者的心,背起自己新職務的十架,因此曾為十二位在少年觀護所的迷羊洗腳並親吻,同時又嚴厲地處分、革除生活奢華的主教。他在官方與正式發言中多次大聲疾呼,已經失控的全球資本主義是兇手,各國政府不應坐視任憑發展。他的「窮人優先」策略精確地瞄準了世上多數人,這片全球最具發展潛力、但也競爭最激烈的新興市場。
二、強化商標(Brand Repositioning)
除了以上的策略聚焦,教宗方濟也達成帶來效益最大化的另外兩項商業管理作法,其一就是讓人重新重視天主教會(這個品牌)。
與前任出身信理部長的本篤十六一樣,教宗方濟認為教會的教導在各種倫理議題上是清楚、明確的。因此,對於墮胎、同性戀、避孕方法的議題,事實上是完全支持傳統,但是他的處理顯然較過去更被接納與推崇,原因在他的態度。早在二○○九年擔任阿根廷樞機主教時期,方濟就經歷過嚴峻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戰役。當時贊成的民意逼近六成,該國女總統更是集結各方勢力強勢操作選情。時任樞機主教的他,勇敢站上第一線清楚闡述理念,呼籲傳統婚姻結構不容捨棄。但同時,他也在教內力排眾議,為同志的民事結合制度請命。
擔任教宗後的他在公共關懷上,更成熟的表明出基督的僕人與群羊監督的態度,值得今日新教陣營學習。他清楚提醒教會,在公共事務上智慧地留意比例原則。主張與其一直把焦點放在爭議性議題,他更希望把傳福音放在首要──先清楚宣講天主的救贖之愛,再宣講道德誡律,這與現今各地基督徒所盛行的似乎是相反的。
三、結構重組(Restructuring)
教宗方濟上任後,指派了八位樞機主教組成一個特別的小組(\"the C8\"),專門督察教會內一些機構,並引進著名的商業顧問來幫助教會的行政體制,同時糾正調整梵蒂岡銀行的作業。
這究竟與新教陣營的我們有何關係呢?就好像艾克曼牧師經歷的,天主教會的種種變化可以視為上帝大家庭中的鄰里大事。我們可以冷漠、或負面思考的害怕他們危及我們,成為競爭與威脅。或者,我們可以回到歷史脈絡中,將這位老大哥的老店經營心路,化成我們的祝福與學習對象。甚至我們可以更遠的,回到中世紀看見上帝如何容許我們在不完美的分裂中經歷復興與昌大。
再從歷史學習改革與復興的因素
教會歷史最劇烈的改革與復興時期,可以說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因為這是兩面同時在發生的。以路德為首的新教陣營因著神學上的新亮光──「因信稱義」教義思想的重新發現,引發連串的效應終至導向脫離天主教,成為體制外的改革新群體。
然而,天主教內不是沒有改革的呼聲與作為,只是始終保持在體制內,改革關注的是道德的精純與組織的合一。當時出現無數的聖徒,如西班牙的大德蘭、十架約翰,以及現任教宗原所屬的修會──耶穌會之創始人伊那爵.羅耀拉。若不是這些人矢志改革自己,以及自己相關人士的生命,用古老的方法──默想、禱告、服事貧窮人、並奮力宣教,恐怕十七世紀以後的歐洲,天主教版圖終將萎縮甚至消失。這樣的歷史事實,顯然對於今天世界基督徒的版圖是有意義的。
回顧歷史,新教的「神學教義的亮光」,舊教「內在生命的重塑」,帶動十六世紀以後兩陣營的組織重組與復興。再看,今日的天主教新教宗的「方濟效應」,在二○一四教會榮耀年追求彰顯神的榮耀的思考中,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參考與榜樣。
榮耀年的彰顯榮耀策略
台北靈糧堂兩位主任牧師──周神助牧師與區永亮牧師──皆對一線、基層事工十分重視,區牧師提過「教會若照顧貧窮人,就不可能不復興」。照顧貧窮人,這個被華理克牧師認為是他牧會人生最後三大目標之一的事奉,原本是啟蒙運動後,西方教會開始從歷史舞台走向邊緣之後所做的摸索與努力。工業革命以來帶動的資本主義與世俗化,造成中產階級自教會出走,基層百姓更是被不公不義的工時制度枷鎖完全綑綁,十九世紀的教會復興訴說的就是衛思理、懷海德、慕迪、救世軍等人與機構,如何走入礦工、基層貧苦人群,實際救助、釋放福音禧年的信息結果。如此想來,我們是走在合神心意對的路徑中。
而在近日公共議題的參與,教宗方濟走過的路對我們更是有許多的啟發效用。當多元成家、同性戀之爭訴諸政治對決,基督教會固然能從動員的策略與技巧,影響立法與司法程序,但教會不能視立法結果為奮鬥的終極目標,而放棄論述與理性對話,如同美國的經驗──「贏了國會,輸了國度」。教宗的牧養視野、公義與慈愛平衡的努力,勉勵我們基督的兒女得勝是靠著十字架的能力,那正是好鄰舍該有的態度──謙卑堅定地活出所相信的。
(作者為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老師,本文轉載自2014年靈糧季刊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