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教會與國度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重尋敬拜的呼召

基督徒人生就是一首敬拜的組曲,是在地上敬拜加入天上敬拜的行列,這是永生神向我們發出的熱情邀約。

「敬拜」一語對基督徒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同樣的信仰術語,在不同的基督徒中,可能他們的認知或語意所指會有所差異。在這紛紜的體認中,究竟 「敬拜」的真諦是什麼?它又對基督徒有什麼意義?我認為「敬拜」既是關乎信仰的事,就當回歸聖經來體察才是。而若要窺究敬拜的緣起,當不得不探討摩西時代,以色列人與神之間的立約約定;然而這究竟只是地上神的選民,首次較有系統論及敬拜。若從歷史終極的角度,我們可以說天上的敬拜是地上敬拜的原型與終極體現(啟五9∼10;cf.出十九5∼6;彼前二9);因此,我將從天上敬拜的情境(啟四8∼11;五8∼14;七9∼17),看回地上敬拜,探索敬拜的真諦;從將來眾聖徒與天使的敬拜神,反思今日地上的基督徒當如何敬拜他們與我們所共同敬拜的神。
敬拜的基礎在談論敬拜,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作為敬拜者的我們,到底是立於怎樣的根基,以至於我們可以有這特權,去敬拜這創造天地萬有的神?從舊約的啟示,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是基於神主動揀選的恩典,要作為地上敬拜者的典型;正如祂對亞伯拉罕的呼召與應許(創十二1∼3;十三14∼17;十五1∼16;十七1∼22;廿二16∼18),以及祂藉著摩西的手記念這約,拯救以色列人,並在西乃山向他們曉諭這恩典的選召(出十九1∼5)。就新約的角度,主耶穌在與門徒最後的逾越節晚餐中,藉著餅杯說明門徒與父立定新約,要藉著祂在十字架的工作來成就(太廿六26∼30;可十四22∼26;路廿二14∼22;林前十一23∼25);這新約新以色列人純粹也是出於神主動恩典的選召(彼前二9∼10),如同神在舊約對以色列人所作的。所以,我們基督徒所以能敬拜獨一真神的聖經基礎,是基於神恩典的盟約。這盟約在舊約,藉著出埃及的事件來表明,敬拜者是肉身的以色列人;在新約,則藉著新的出埃及事件──基督耶穌十字架事件──來展現,敬拜者則是不分國族、語言、血統、性別與社會族群的新以色列人(太廿八19∼20;加三26∼29;啟五9∼10;七9∼10)。
敬拜的真諦
在探索敬拜的真諦,我們需要先澄清敬拜不是什麼?然後再從啟示錄中天上的敬拜來談論敬拜是什麼?首先,敬拜不是一套崇拜禮儀的流程,崇拜的禮儀乃在 導引我們透過它背後形成的屬靈因素去經驗神,因此任何形式的敬拜聚集重點是在神人的會遇,而不是在形式,是在乎體認真神,而不是在乎完成程序。其次,敬拜不等於詩歌樂器組合的演出;很多時候我們把時下所謂敬拜讚美等同於敬拜,這其實是把敬拜的深度與廣度縮減,因為敬拜讚美是一種很好的敬拜形式,大衛也曾用各樣的樂器並親自極力的跳舞讚美敬拜神(撒下六12∼15;代上十三8;十五16∼29),他也曾設立詩班,製造樂器來敬拜神(撒下六5;代上十三8;十五16∼24;十六37∼42);但他用這一切的方式焦點都只在尊榮神;因此敬拜的焦點是神,不是人;重點在使用樂器詩歌的敬拜者,不在樂器或詩歌本身, 也不在乎詩歌的詮釋,而在乎敬拜者生命的展現。所以,敬拜不是一套傳統與形式的結合,它們只不過是敬拜媒介中的一部份,是用來彰顯我們所敬拜之神的榮耀。這正如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論敬拜時,說到「拜父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約四21、24)免得我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約四22)。
既是如此,那麼敬拜是什麼?我嘗試從啟示錄四章8∼11節、五章8∼14節與七章9∼17節這三段經文來探索敬拜的真諦:
一、敬拜是同在的邀請
從天上的敬拜者,他們敬拜的內容(啟四8、11,五12∼13,七11),可知神屬性的豐滿。祂是自有永有的神,其實祂不需要受造物的敬拜,才證明或顯出祂神性的豐滿;祂的豐滿也使得祂完全沒有孤單感或成就需求感,因此不需要創造萬有、天使,甚至人類來陪伴祂或倚賴祂。然而祂卻樂意接受天使群體的敬拜,更樂意享受古今和將來眾聖徒的敬拜(註)。更特別的是祂樂意用帳幕覆庇眾聖徒,供養他們,保護他們,聖徒們則晝夜在殿中事奉祂(啟七15∼17)。我們若從祂自 我的豐滿毫無缺欠,卻樂意接受聖徒的頌榮,我們可以理解這是祂親自邀約聖徒與祂同住。但這盛情的邀約,不是在末了才有;而是當祂創造亞當夏娃與他們同在伊甸園就已顯明。其後藉著亞伯拉罕等先祖的築壇,摩西與以色列人的建造會幕,所羅門的建殿來啟示。最後,藉由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稱為以馬內利,以及耶穌復活升天後藉著聖靈內住聖徒裡面,表明從創世以來,其實祂的同在就藉著祂百姓用順服祂的命令來邀約。
二、敬拜是聖潔的呼召
天上聖徒敬拜團的團服是白衣(啟四4,七13∼14,十九8),這些人是聖別沒有瑕疵的,羔羊無論往那裡去,他們都跟到那裡(啟十四4∼5)。他們所顯示的是十足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因此污濁的世界權勢如何敵擋基督,自然也必敵擋基督的跟隨者(約十二26,十五18∼19);所以,天上這群白衣敬拜團,他們是在世界的壓力中不曾沾染污穢,是雖會遭受龍與獸的苦害逼迫,也不向惡獸下拜的聖潔子民(啟三4∼5,七13∼14,十三7、15)。在舊約,神在西乃曠野透過摩西對以色列人發出的呼召「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作聖潔的國民。」(出十九5)然後,祂藉著會幕與律法,表明祂是以色列人生活的重心和中心,因此蒙救贖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藉著遵守神的誡命,要與迦南各族區別。其後,在記述祭禮與生活條例的利未記中,歸耶和華為聖的相關用語一再出現,這表明聖潔是敬拜的子民的呼召。在新約,保羅呼籲哥林多教會,務要從不信的世界脫離一切的污穢(林後六17∼七1);彼得也針對受苦中的教會,提醒他們召我們的神是聖的,因此我們也應當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聖潔(彼前一15∼16)。我們從天上到地上,從舊以色列到新以色列,都可看見神所期待和喜悅的是,敬拜者以聖潔的裝飾來敬拜祂。
三、敬拜是奉獻的行動
在天上的敬拜中,約翰看見穿白衣的二十四位長老向坐寶座的俯伏敬拜,同時也將他們頭上的金冠冕放在寶座前,表達奉獻是敬拜的重要呈現;而冠冕常是基督徒向主生命委身與在環境挑戰中堅信主道的獎賞(啟二10,三11;提後四8)。因此奉獻中敬拜所顯明的,絕非今日所謂的「金錢」奉獻而已。它是一種全人的擺上,如同舊約的獻燔祭,是要完全燒盡獻給神(利一9、13、17)。這也是主對門徒的呼召,若有人要跟從主,他就要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這種跟從是與生命的投資和擺上有關(太十38∼39;可八34∼35;路十四26∼27)。保羅對羅馬的教會解釋他所傳講並委身的福音信息後,不僅對神的作為發出讚嘆,隨後更進一步以獻活祭,詮釋其後所論及以福音為中心的基督徒生活,在本質上就是獻祭者新以色列人,以自己為祭物向神獻上敬拜(羅十二1∼2)。這些在不同歷史時空下的聖徒敬拜,正與天上白衣敬拜者的特質相同,「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生命」(啟十二11),他們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啟七14),是全人生命奉獻的敬拜,是將生命的金冠冕獻在寶座前的敬拜。
四、敬拜是得勝的宣告
在啟示錄中,穿白衣的敬拜者額上有羔羊的名和父神的名(啟十四1),他們與那些右手或額上有獸印的人是決然不同且對立,它們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是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淨(啟七14)。若根據啟十二11,顯然這些人是雖遭逼迫,也不向龍及其隨從屈膝的人;他們也是第五印那些,因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而受賜白衣的(啟六9∼11)。白衣既是他們敬拜時的裝扮,也是他們得勝的記號。這說明當他們敬拜坐寶座的和羔羊時,就是他們得勝撒旦的宣告。這正如主對撒狄教會與老底嘉教會的提醒和得勝的呼召(啟三4∼5、18),教會需要在地上自己的處境中持守真道,因為基督徒在地上的 爭戰具有屬靈爭戰的真質意義。這也就是保羅對以弗所教會,提醒他們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然後他實際指導教會在各社會層面當如何過新人生活(弗四17∼六9),之後他提及屬靈爭戰的指導(弗六10∼12);因為對保羅來說,基督徒地上日常的生活就是一場屬靈爭戰,是地上的敬拜者要在生活戰場上,倚賴神的大能,過得勝的生活。簡言之,生活就是我們敬拜的所在,也是我們屬靈的戰場。神邀請我們成為白衣敬拜團的一員,在得勝中與歷代眾聖徒一同高唱頌歌。
五、敬拜是宣教的焦點
天上白衣敬拜團的成員是來自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不是單純的以色列一族(啟七9)。他們是羔羊所買贖回來,作神的國民和祭司(啟五9∼10)。當約翰觀看的時候,他說數目之多沒有人能數過去,很顯然做寶座的對天上敬拜團的規劃與招募並非侷限在某一族群、地域;而是祂期待因為第一亞當而失落的,要藉著第二亞當歸回。這歸回的計劃就隱藏在對以色列先祖的應許,而應驗在神羔羊耶穌的身上。如今藉著新以色列群體在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展開現生命的敬拜頌曲,將他們找回來。這正如先知彌迦與以賽亞所預見的啟示「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賽二2∼3;彌四1∼2)因此敬拜的高潮是不斷的湧進一波一波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族群的聖徒,用神賜給他們的生命特質,來共同敬拜這位賜生命氣息的創造救贖主。
敬拜的邀約
啟示錄異象中的敬拜,每處均是由約翰先看見作寶座的羔羊開始。因此敬拜的起點是地上人看見天上神,窺見祂的榮耀與祂對末後的定局。是從末後神得勝的榮景,那種天上極其榮耀的敬拜,看回今日處境下的你我,如何在地上用生命來與天上眾聖徒共唱和。而且是在不斷的敬拜聲中,踩踏堅信的步伐向新耶路撒冷邁進,朝見坐寶座的與羔羊,進而至終加入原已在新聖城的白衣敬拜團。因此基督徒人生就是一首敬拜的組曲,是在地上敬拜加入天上敬拜的行列,這是永生神向我們發出的熱情邀約。
註:二十四位長老有學者認為是神真實的百姓在天上的代表。
(本文轉載自2002年第四期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院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