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教會與國度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性別平等教育對台灣教育的衝擊

「性別平等教育」引爆整個台灣的教育產生了變化,「多元性別」不是只有談同性戀的問題,而是包括對整個「性」這件事不同的理解,其實就是「性解放」的內容與開放的性觀念。

編按:強調「多元性別」的「性別平等教育」引爆整個台灣的教育產生了變化,站在學校現場第一線的《校園雜誌》主編朱惠慈姊妹,很清楚從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的年輕人,所接受的「多元性別」的觀念是什麼,以及對下一代的影響;而基督徒面對此一趨勢潮流又當如何因應?以下是她的分享:

 

二○一○年三月,透過聯合報、中央日報的報導,教育部宣布了在民國一百年學年開始,國小和國中要實施包含「多元性別」、「多元情慾」和「多元家庭」概念的「性別平等教育」。此一措施,引爆整個台灣的教育,產生了變化。

「……教育部宣布,將先以編製教師手冊、教師研習方式,將『同志教育』及『多元情慾』融入國中性別平等課程。教育部已將同志議題列入100學年實施的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下學年的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教科書中就會納入相關的內容。(聯合報2010/3/8)

 

強調「多元性別」的性別平等教育

台灣中小學的課程原本就有「兩性」平等教育,後來改成「性別」平等教育;之前的兩性平等教育教導的是:生理的變化、兩性相處的界限、預防性侵害、性病愛滋病防治等內容。可是新增的教材內容,強調所謂的「多元性別」。「多元性別」不是只有談同性戀的問題,而是包括對整個「性」這件事不同的理解。講白一點,就是「性解放」的內容。當我們很仔細地看了各式各樣的教材和一些研習會的內容時,歸納起來,其實就是開放的性觀念。

簡單歸納,台灣現在已有了非常具體的變化:第一、性不必一定是在婚姻中;第二、家庭不必由婚姻構成。這兩點具體呈現在青少年提早的性行為,以及同居伴侶法、同志婚姻法的研擬中,與聖經中上帝創造人類、設立家庭的心意完全不同。

由於教育部規定在二○一一年要實施「多元性別」教育,於是我們就去尋找有哪些教材?起先在教育部網站下載了三套教材,看到當中有許多不適合於中小學施教的論述。後來透過連署與公聽會等,終於教育部將這三本教材取下網站。

目前的政策是,國中一定要實施包含同志教育在內的性別平等教育,四年後,國小五、六年級也必須實施。教育部以及民間出版社都會提供一些教材,老師可以自由選擇。

 

多元情慾的教材與內容

比方說「多元情慾」的課程,會鼓勵學生作身體,或是性方面的探索。舉一份教材為例:有一份名為〈青春水漾〉的光碟,是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是民間團體,並不是政府的機構)出版的,講兩個十八歲的男孩跟女孩如何探索性感帶的故事,許多學校就在禮堂放映給學生看。

這一類教材強調的是,性這件事情的重點在於愉不愉悅?愉悅的性就是好的性。而能做到以下幾點,就是負責任的性

.雙方彼此同意;不可施壓迫使對方同意

.關注彼此的愉悅感;保護彼此免於生理與情緒的傷害

.防止非計畫的懷孕及性傳染病

.彼此說清楚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

.尊重他人的界線

.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他們表示有很嚴謹的教導學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然而,所謂詳盡、安全,卻未指出風險。

我在某所高中團契談到這件事時,有學生立刻說:「要負什麼責?這哪會安全?」「當你要做的時候,衝動已經來了,根本來不及考慮這一堆條文!」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教材裡卻會看到這樣的論述。

另外,在國立教育資料館的《性別平等教育》這本教材裡,有一整頁講的是打破貞操的迷思。其中有一段話:「如果『第一次』是和心愛的男生兩情相悅的發生,那就是『一次歡愉的經驗』……如果是和一個後來給自己帶來傷害的男孩發生,甚至造成懷孕或是感染性病,這是『一次痛苦的經歷』,我們必須坦承「人生的經歷有時候是用痛苦的方式獲得(瑞典中小學性教育手冊)」。(《性別平等教育》p.103,國立教育資料館)

我們作父母的,看到這些內容實在很難認同。痛苦的確會讓我們成長,但我們不必自討苦吃!

這本書裡還說到動物界裡充滿了同性性行為:「國家地理頻道有一個關於動物與性的系列報導……指出動物的同性性交行為十分氾濫……世界上也存在著許多雌雄同體的動物……還有『變裝慾』的動物……。從動物界千奇百怪的性活動不難看出,人類所謂的『正常』,在動物界僅成為一種『選擇』」。(《性別平等教育》p.140;國立教育資料館)

基督徒很清楚上帝是按造神的形像造人,而這些教材卻要我們照動物的形像來生活。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情。

 

性解放潮流在校園裡的影響與真實案例

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基督徒正面臨許多挑戰,他們必須在性解放潮流中,體現什麼是「分別為聖」、「作主門徒」、「為義受逼迫」。例如:

一位高職的學生說:有一天,上性別平等教育課時,老師先給他們做一個測驗,之後老師跟其中兩位學生說:「你們的『恐同指數』太高了,所以這堂課你們兩個不用上,可以到教室外做你們要做的事」。被請出去的學生中有一位是基督徒,他覺得沒關係,因為他也不想聽老師說那些。但是當他回到教室就發現,同學用很曖昧的眼光看他,並說:「欸!你恐同指數很高耶!」雖然是開玩笑,但多少影響了他的心理和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