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教會與國度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竭力保守合一的心

雅各書裡所談到的智慧──「拒絕屬地的智慧、接受屬天的智慧」,是我處理人際關係或教會問題時,非常寶貴的座右銘。

主耶穌說: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廿3739)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而約翰福音十七章則記載了最長,也是耶穌最後的禱告──祈求門徒能夠合一;可見主耶穌非常看重「關係」。

在我作傳道人四十六年的生涯中,我也蠻看重「關係」。以前我認為,「和睦、和好」就是人與人之間有好的關係,但其實這只是做到表面。最近十年,我對於「關係」跟「合一」,則有不一樣的感受;從約翰福音十七章這段經文中,我更深入體會到耶穌為合一不斷急切禱告的心。

合一是神永恆的計畫

合一是神永恆的計畫,就如以弗所書第一章所說,照著神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神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10)所以這十年來,我花很多時間和心力投入在合一的事工上,無論是家庭、教會、教會之間、城市、海峽兩岸(三地/四地)的合一,甚至列國的合一。

然而,神看為重要的事情,仇敵一定會破壞、攔阻;因為撒但清楚合一所帶來的力量,會造成黑暗國度很大的衝擊。所以在合一的事工裡,不但有仇敵的工作,也有人的軟弱。但感謝神!因著台灣各城市的同工,和神在世界各地華人所興起的同工,在合一的路上堅持往前走,這十年來,在台灣、世界各地的華人中間,我們也看見有些突破與進展,在在使我們對合一愈來有盼望。

在教會之間的合一過程中,過去我們雖不斷地努力,也一度看見果效,但有時眾教會和牧者彼此之間仍會有疏離或誤會,當進展不如預期,不免會有灰心的時候。有一次當我很灰心時,似乎聽見主說:「我為合一禱告了兩千年,教會仍沒有合一;你只努力了四、五年就灰心?」於是我就求主幫助我不灰心,繼續往前。

保守合一的心

有時,在教會裡因為溝通不良,同工之間產生了誤會、紛爭,母堂跟分堂之間也難免會有嫌隙,所以我也會聽到一些抱怨和訴苦的話。但我常常自我勉勵和提醒自己:要沉得住氣,不要太快反應;盡量從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化解。

我覺得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和誤會時,「態度」是非常的重要。以弗所書四章說:「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凡事謙虛的原文是指「絕對的謙虛」,但我們怎麼可能絕對的謙虛呢?除非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軟弱,知道「在我的肉體裡面沒有良善」、「我的心詭詐,壞到極處」,別人所犯的錯我們都可能會犯,以至於當我們面對別人的失敗和軟弱,才能真正的溫柔、謙虛。若我們自認比別人好、比別人強,就很容易指責別人,定別人的罪。當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聽誠實話;用謙卑的心彼此恆久忍耐,互相寬容;並主動用和平彼此聯絡、溝通,相信絕大部分的誤會都可以化解。這樣,才能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我們在處理同工之間或是教會之間的誤會、紛爭時,態度很重要,絕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或是和稀泥。當我們裡面有真實的愛,以正確謙卑的態度面對問題,就能正面影響有誤會或紛爭的雙方。特別在處理歷史性或集體性的傷害時,以謙卑的態度和認同性、代表性的道歉與悔改,可以彌補過去的恩怨傷害,帶來正面的結果。

用和平彼此聯絡

有時當我們被別人誤會,甚至遭人用話語漫罵、羞辱時,第一,不要太在乎,也不要受別人的態度掌控。因我們在基督裡是自由的人。我牧會卅多年來,也曾收到匿名信函,對我有些指責。若別人所說的內容有誤會,也有部分是事實,我們要針對事實去做改進,但若純屬誤會就不必太在乎。

過去曾有一位弟兄因為騷擾教會裡的姊妹,經我一再的告誡後,他卻在電梯一看見我,就罵我「矮東瓜」,像這類的事,我覺得毋需太在意,我們要忘記背後,努力往前。

其次,同工或母堂、分堂彼此之間若有誤會,要儘快用愛心說誠實話,主動彼此溝通,要緊的是不可為了自我保護,用話語相互攻擊,而是要用和平彼此聯絡。

大多數的誤會都可消除,退一步,就海闊天空。有些事情可以澄清,但有些則說也說不清。有時難免因各人看法或做法不同,特別在建造教會,或對靈恩的看法不同,當聽見其他教會牧者的批評,倘若有機會解釋就說明,但若他的觀念已根深柢固就放在一邊,不需為此而分心,這是划不來的。保羅說「判斷我的乃是主。」(參林前四35)他不論斷自己,因他認為被人論斷是極小的事。

接受屬天的智慧

雅各書裡所談到的智慧──「拒絕屬地的智慧、接受屬天的智慧」,是我處理人際關係或教會問題時,非常寶貴的座右銘。雅各說,有一種智慧是屬地、屬情慾、屬鬼魔的,那樣的智慧帶來的是嫉妒、紛爭、擾亂和各樣的壞事,但是屬天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三17)求神把這樣的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一生受益無窮,也使我們的家庭、教會、和神的國度受益無窮。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由汪于茹、楊玉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