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精選
惡水上的大橋──電影〈心靈暗湧〉觀後感
作者:吳秀菁
資料來源:期刊 - 2011春季號 - 2011-01-30出版
文章類別:信仰與靈命
文章主題:生命/品格|罪/死亡
關鍵字:饒恕
教會是以行動體現上帝的愛,不是司法以外的另一個法庭。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加害人與受害者家屬之間,經歷犯罪傷害、心靈復原的精彩作品。<心靈暗湧 Troubled Water>是挪威廣告導演艾瑞克波貝(Erik Poppe)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他「奧斯陸三部曲」中最後一部曲。本片無論在劇本結構、演員表演與攝影配樂的質感,都堪稱是水準以上的佳作。曾獲得挪威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以及安普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情片,並由好萊塢製片貝索伊旺尼(Basil Iwanyk)取得翻拍版權。導演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這部影片是他花了四年時間拍攝完成的。有三年時間花在劇本的編寫上,他根據自己姪兒遭酒駕肇事致死的經歷,加上長期觀察更生人的生活,才寫出這個貼近真實的故事。
為了買一杯熱可可,一位年輕的母親「失去」了最愛的孩子,從此以後,她只要一聞到可可的味道就嘔吐……熱可可不只弄髒了她的白毛衣,更使她陷入無法停止自責的深淵。同樣買一杯熱可可的時間,奪去一個神采奕奕的年輕人充滿希望的未來,他「失去」的不只是短暫的自由,更是對一個小生命永遠無法彌補的懊悔。同樣的「失去」,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若我真殺了他,我也服刑了……
影片一開始,青少年的男主角楊與好友,為了偷錢失手害死了四歲男孩,被控謀殺而入獄服刑。出獄後,他幸運地藉著優秀的音樂天賦,在奧斯陸的教堂裡,找到管風琴師的工作。因著主教與女傳教士的接納,他開始了新的人生。有一天教堂來了一群參訪的小學生,帶領的女老師正是受害男孩的母親。這兩個曾在法庭中對薄公堂的人,不約而同地來到了教會……
縱使服完了刑,楊仍然沒有勇氣面對當年的錯誤。英挺斯文的他,雖絕口不提過去,卻始終無法擺脫心中的罪咎感。只要有小孩走到面前來,他的雙眼就無法聚焦……他自以為就算做錯了,也已經付出了坐牢的代價。所以在男孩父親強迫他認錯時,說出了大部分加害人會說出的話:「若我真殺了他,我也服了刑……」。加害人無法了解對受害者家屬而言,「失去摯愛」的椎心之痛為何?隨著監禁期滿,加害人的刑責似乎就結束了。然而,離開了有形的牢籠,良知的法庭,卻在內心中晝夜開庭。當他低著頭一遍又一遍地彈奏著「惡水上的大橋」時,彷彿被罪重壓的心靈,渴望能掙脫定罪的眼神,得著赦罪而來的自由……
我要知道當年發生了甚麼事 ?
這部影片對受害者的心路歷程有相當細膩的刻劃。在悲劇之後,失去兒子的父親領養了一對可愛的姊妹,這對貼心的姊妹,帶給這個經歷創痛的家庭許多的安慰。但是,女主角的心仍停留在失去兒子的那天下午。她不能原諒兩個加害人從頭到尾不承認害死了兒子,甚至連兒子的屍體都無法尋獲……所以,在教堂意外相遇時,她的情緒瀕臨崩潰,多年來埋藏在內心的疑問,再次浮現:那個下午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她的兒子當時經歷了什麼?真相是甚麼?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許多受害人家屬最想知道的。在難以承受失去親人的哀痛之餘,仍需面對冗長的司法偵查程序,卻只見加害人為求脫罪、極盡屈辯之能事,讓整個事件被隱藏遮蓋而無從拼湊全貌,導致受害者從犯罪事件發生之後,停留在極度憤怒的情緒中難以復原。
我們從聖經的教導中,了解唯有「饒恕」傷害我們的人,才能得著真正的自由。但Forgive Not Forget,饒恕不是忘記傷痛,不是壓抑憤怒,相反的是需要面對傷痛、醫治傷痛並處理許多負面的情緒之後,受害者才有能力選擇「饒恕」加害人。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教會」是本片最重要的場景。加害人先在「教會」被接納,受害者到「教會」遇見加害人,進而尋求與加害人對話。「教會」是神的家,應該是創傷復原、除去羞恥的避難所。這部影片雖然在信仰方面有幾處對話,很令認識上帝的我們失望。但從場景的設計,可以知道導演對「教會」所持高度的期待。當主教被質疑為何雇用兒童殺手來彈管風琴時,他說了一句話:「這裡是教堂,若他在這裡都得不到重生的機會,他還能去哪裡?」教會沒有要求他先接受信仰,沒有要求他先認罪,而是先接納他、給他工作機會、給他住的地方……這是男主角得以重新站立的最大原因。「教會」是以行動體現上帝的愛,不是司法以外的另一個法庭。若沒有教會的支持,他極有可能出獄後再度犯錯……,接納的愛使他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而他學習去愛女傳教士兒子的過程,不僅撫平內心對死去男孩的遺憾,也讓被害人發現他真實的改變,才促成最後的饒恕與釋放。
一個男孩的遇害,形成了加害與被害關係的連結。影片最後又藉著一個男孩,兩人重返案發現場,藉著神所搭起的和好之橋的兩端──認罪與寬恕,走向彼此。進入禧年,但願教會成為使人和好的橋樑,如同耶穌基督捨己的愛,接納軟弱人扶持傷心者,在這幽暗破碎的世代中,成為祂榮耀的見證。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