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在禧年裡你可以做的十件事

在禧年這一年,最重要的是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關於禧年的文章已經夠多了,因此我要來寫一點不一樣的,和你我自己有關的東西,找到我們與禧年的個人關係,找到屬於你我自己的禧年。所以我要談談在禧年,你我可以真正做的十件事。

 

一、               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與生涯發展重新規劃

禧年的核心價值是「安息」,這種安息不是什麼工都不作,而是因為信任上帝而不多作不必要的工,專心定睛在上帝身上,而單單作成祂所要我們作的工(請參考本刊夏季號的「安息日中的工作神學」)

因此在禧年這一年,最重要的是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有多少東西是多餘的,有多少事務是不必要的,有多少經營是讓自己更累,卻得不到果效的。這樣的檢視有如體檢,讓自己曝光在上帝榮耀的光中,由上帝的眼光清楚看見自己人生的價值是否正確。如果你工作過度忽視家庭,你擔心錢財搞壞人際關係,你望子成龍心切毀了親子關係,甚至你服事過多為了要證明自己屬靈愛主。這種種一切,都要在上帝溫柔而明亮的光中,一一被檢視,這時你將會看到你生活品質的貧乏,或者生涯規劃的錯謬。

當然,看到是一回事,修復是另外一件事。看到之後,我們可能要做的是低頭在主面前,默默地承認自己錯了,然後問祂現在怎麼辦?祂將會輕柔地指教你,如何一點一點地修正,直到你的生活恢復平衡,以屬天的價值觀引導你的生涯規劃。如果在禧年這一年,你能完成這種修正,將會祝福未來的許多年日,也會成為周遭人的祝福。

當然這種修正會遭到攔阻,有時是自己的不願意,有時是家人的不配合,有時是對環境的不信任,這時就是「憑信心進入安息」的一種操練了。而且我也特別提醒要「微調」,而不是快速轉變。當然如果快速轉變是被許可的,就沒有關係,但因我們都是活在環境與關係之中,因此「微調」是幫助周遭的人也可以一起調整的一個過程。

二、               對自己的家庭生活重新檢修

禧年看重關係的修復,它論到「受壓制的得自由」。華人的人際關係,往往複雜又沒有章法,而家庭關係又首當其衝,想想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就可以了解華人家族中的愛恨交織。當然現在是以核心家庭為主,但是在傳統既定角色上,仍有許多不健康的元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界限不清」。丈夫強加自己對女人的期待在妻子身上,妻子不斷想要改變丈夫,父母過度掌控兒女,兒女挫敗之餘以憤怒相向。關係界限的書近年來很暢銷,許多關係的問題,其實在釐清界限的過程中,得以紓解。因此在禧年,我們需要來檢視我們的家庭關係,有時還帶著家庭外環所造成的糾葛;比方說與岳家或婆家的關係,丈夫或妻子與其他人相處的方式,父母子女對金錢、時間、交友與前途價值觀的落差。當這些關係不是在自由裡時,就會扼殺生命與關係的成長。希望透過禧年的反省,我們的家庭關係進入自由與喜樂,每一個人都在這個關係中成長,甚至包括祖父母。

三、               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加以重整

家庭關係的檢修,可以擴張到其他關係,關係的修復可以讓我們經歷到「被擄的得釋放」。很多時候我們處在不釋放的人際關係中,無論在朋友間、職場中、鄰里間,甚至是教會同工關係中。我們不喜歡看見某些人,不想和某些人相處,不願與某些人共事,或者我們堅忍著面對某些人。當然這都是有原因的,但是這些關係都可以稱為是「被擄的關係」。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它不是單方面能解決的。記得我讀神學院的時候,有一個學姐很不喜歡我,當她快要出國的前夕,我嘗試與她和好但被拒絕。我很沮喪地來到主前問祂,難道這一生,我都無法與她和解了嗎?主給我看到一份合約,下面有兩造的簽名處,主對我說:「孩子,妳只需簽下妳那一造的就好,她何時願意簽是她的事,給她自由來決定這件事!」自此我知道我不能強迫別人與我和好,因為那也是對她的一種擄掠,但我可以存一個和好的心來面對人生。

希望透過禧年,我們都不再活在「被擄的關係」中。當然我們也需要檢視,我們是否是擄掠壓制人的那一方,有時候傾聽能讓我們知道別人對我們真正的感覺,而彼此真正得著釋放。

四、               對自己的金錢與產業重新省思

禧年也是財物重整的一年。很多時候我們對財物的看法深深左右我們,但我們卻不自知。就好像主說的「你的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看重錢財並不可恥,因為錢財是今世的貨幣,是我們與人與物質世界流通的工具。上帝也看重財富,祂賜福義人承受地土,享受美物。但是墮落後的亞當活在害怕物質缺乏的恐懼中,這個恐懼深深影響我們,無論貧者富者都不滿足。

禧年不但不耕種,還要將土地歸還原主,將土產與他人分享,將該獻上的獻上,這真是信心的考驗。也就是說,上帝讓人每七年或每五十年,將自己與財物的關係作一次重整。看看自己是否有不義之財,是否有不合宜的賺錢方式,是否正確的使用物質,是否懂得與人分享財富。你也可以環視一下自己的家,有什麼東西是多買的,有什麼是完全沒有用到的,有多少是為了奢侈炫耀的。你也可以檢視自己的資產,體會一下你對這些財富的感覺,是沾沾自喜、是恐懼絕望,還是有一個自由的感覺?你也可以檢視自己的奉獻與慈惠捐,是否有虧欠。就像安息日所得到的祝福,將延續到未來工作的六日一樣,禧年中我們調整與財物的關係,所帶來的祝福,將會延續在未來的年日中,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

五、               對自己的公民責任與社區責任重新認識

禧年不僅是個人的禧年,也是群體的禧年,因此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也是重要的。群體關係中「公民責任」一直是我們忽略的一環。「公民責任」不只是當兵投票納稅,還牽涉許多層面,你對社區的營造是否參與?你對弱勢的需要是否敏感?你對群體生活價值的提昇是否有所貢獻?中國大陸四川大地震之後,有學者認為最大的改變,是中國人「公民意識」的提昇,他們不再只是等待政府,而開始著手於民間自發的力量,來因應社會的缺口。

「公民意識」就是認知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對自己在社會中該扮演或可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更積極的態度。禧年承襲安息年對邊緣人「孤兒寡婦寄居者」的關懷,正是這種公民責任的體現。不但個人是社會公民,近年來企業也開始思維「企業社會責任」CSR(coy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二○一○年遠見雜誌調查了920家企業,選出65家為當年度最具社會責任的企業。他們或是成立基金會救助特定對象,或是認養災區,或是強調某個社會價值而出資倡導。

六、               對以職場與專業服事世代更加醒覺

禧年也是社會改造的一年,今天我們稱社會改造為「轉化」,轉化需要社會各行各業都產生變化,提供整個社會一個不一樣的生存空間。

今年六月教會推出十五個職種的「職場使命宣言」,希望吹起一把號,讓基督徒,甚至整個社會都重新省思各行各業的真正價值。

因此禧年是我們省思個人在職場該扮演什麼角色的時候。職場生涯不再與屬靈生命二分化,基督徒的管家職責,除了傳統的忠心(對的人)之餘,還應該有「良善」(作對的事),以及「有見識」(把事作得對)的成份。省思之後,也許你需要轉業,也許你需要提昇自我,也許你需要付更大的代價來產生影響力。

我一直津津樂道游進裕執事在東石做的國土復育計劃,那是以專業投入土地恢復的直接實例。我也談過有神學生回彰化種花兼建立教會的例子,這是新型態服事的版本。去年和青年牧區分享「人才回流」,據說也有一群人已經轉業回去了南部。禧年是我們在職場重新定位的一年,求主賜福大家都找到命定。

七、               對追求社會正義更加積極

禧年中的財富重新分配,提醒我們更看重社會正義。幾年來我不斷解釋M型社會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日大的問題。在禧年的時候,是不是你我更多省察自己所作的一切,會使貧富差距更加擴大,或是拉近貧富差距?大部分利益享有者不願看到制度或法令使自己失去繼續享有利益的機會,比方說修定法律、稅收、健保制度的調整、企業與環評、原住民的權益等等。但當我們了解建立均富社會才是上帝心意的時候,對於影響我們既得利益的改變,我們可以積極追求或消極接受。

八、               對自己與權柄的關係重新界定

禧年是降服上帝權柄的一年,因此它同時也是我們調整權柄關係的一年。不僅是被權柄者調整自己對權柄的關係,更是權柄者調整自己施行合上帝心意權柄的時刻——我們需要在權柄中展現上帝的權柄。

無論是家庭、職場、政府、教會,都應該重新省思,整個權柄結構要如何不再活在墮落的積習之中,而能重返帶來祝福的榮耀法則。

九、               對自己與自然界的關係重新釐清

禧年是休耕的一年,休耕所展現的問題是大地的恢復與保育。今年四月,我們有一個「信仰與環境」論壇,整合十二位學者一起對基督徒對環境的責任作成論述(請參考本刊秋季號),論壇的DVD即將出版,環境的網站也架設起來。今年八月我有機會去到南投的神木村,看見大規模的土石侵吞國土的慘況,九一九高屏地區再次淹水,基督徒有沒有一些機會,更積極地來修復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呢?

十、               對自己與永恆的關係重新思考

禧年是預嚐天恩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人們修正墮落世界的一切,嘗試回到上帝創造時的次序,當然一切的反省與修正,仍然不敵這個世界毀損的速度。

這也是我們讀啟示錄的原因,因為禧年是對永恆的一個預嚐。禧年不是終結,乃是對永恆的一種持續追求。因此在禧年,我們也需要省思自己與永恆的關係,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永恆嗎?我們切慕永恆嗎?我們願意以一生來追求永恆嗎?但願透過這樣的省思,我們對永恆越加熟悉,而不是有一天怵然地面對永恆而不知所措。

這是你我在禧年可以做的十件事,你可以慢慢做。明年,我們再來確認我們完成了多少,也許會有令人驚喜的結果呢!

(作者為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教師、生命培訓學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