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教會與國度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廢棄物也能變成資源──廢棄物的產生與處理

消費者必須要有聰明智慧來選擇綠色商品,然後盡量做源頭減量,只買所需要的,當使用到無法再利用時,再做資源回收,並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的行動,好讓資源永續循環。

從過去到現在,由於社會型態和人民生活的改變,導致廢棄物不但大增,它的性質也愈趨複雜性。而我們不斷在每天所產生的「廢棄物」,就是俗稱的「垃圾」。

回顧卅年前人們所產生的垃圾,與現在的結構非常不一樣。現代科技文明產生出來的垃圾,多了電子化等類的商品,因此在廢棄物處理上,絕對比卅年前的複雜度增加非常多倍。現今也是一個拋棄型的社會,例如人們由於外食增加,餐盒吃完就丟棄,使得原來可能是資源的餐盒,在使用過一次之後,馬上成為廢棄物。因此我們要就廢棄物的產生和整個處理的去向,提供大家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的行動,好讓資源永續循環。

 

台灣的環境負荷與垃圾處理

●垃圾處理沿革

  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是台灣垃圾抗爭最厲害的時候;當時面臨掩埋場不夠,焚化爐也還沒有被大量興起,大家雖然每天產生廢棄物,但只會講:掩埋場和焚化場在別的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要在我家的後院。

  從我們國家廢棄物處理的沿革來看,廿、卅年前,台灣是一個任意棄置,以掩埋為主的環境。一九九○年起,進入資源回收立法的階段。剛開始因人口也不斷地成長,土地的需要量非常快速增加,所以開始希望能以垃圾焚化的方式,快速縮減廢棄物的產量。後來,環保署就開始推動源頭減量,除了對已經產生出來的東西盡量想辦法消減,做資源回收,同時也希望大家最好少用或乾脆不要用。

●分類回收與清理現況

  從國內塑膠容器的成長趨勢圖來看,PEP塑膠容器(指的就是保特瓶)一直在成長。目前我們使用的瓶瓶罐罐(保特瓶)在短短的十幾年,已經成長了四倍。但是相較於國人這些年的經濟成長率(每一年約有6%、8%的成長率),卻趕不上塑膠容器從近2萬公噸增加到將近8萬公噸。這是我們整個生活形態的一個非常大的改變。

  人類活動產生垃圾之後,環保署透過一些管制措施,已要求廚餘和資源物的部分必須進行回收。目前整個垃圾的組成,大概資源性垃圾是32%,廚餘是9%,巨大垃圾不到1%,而非資源性的垃圾,就是最後要處置或處理掉的部分,大概佔了將近6成。但其實我們真正需要拋棄掉的東西,比例沒有那麼高,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根據歷年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的變化圖,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曾經經歷一個高峰,直到最近十年來又開始往下掉,因為政府開始推行垃圾強制分類回收和資源回收之後,把那個量算到資源物。目前的垃圾清運量,大概是最高峰時的一半。

  就目前垃圾處理的現況來看,垃圾掩埋場大概有113處,差不多都面臨飽和的命運。所以現在都是用焚化爐的方式來處理垃圾,目前全國大概有24廠。從統計來看,掩埋的部分只佔了3%,焚化佔97%。因此「你家的垃圾是燒掉的,不是埋掉的」,這觀念非常正確。我常常在跟人談環保問題時,每次談到塑膠袋,有人就說「塑膠袋千年不化,埋到土裡面也不會腐化」。問題是現在有97%是燒掉的。所以我們要來思考家中的「垃圾」,到底應該怎麼處理?既然是用燒的,就要用焚化的觀念去思考該如何做,才能真正符合所謂資源永續循環的概念。

 

資源永續循環

資源永續循環型的概念,是希望一個商品,從最上游到最後處置,所有的過程當中,盡量減少環境負荷。「綠色生產」,是一個企業主在產生一個商品時有「綠色」的思考,所採用的原料必須是比較沒有環境負擔的原料,在產製的過程當中,不要造成空氣、水,或其它方面的污染;產生出來的東西也要持久耐用。而消費者必須要有聰明智慧來選擇綠色商品,然後盡量做源頭減量,不需要的東西,不要多買,只買所需要的,用到無法再使用時,先做資源回收,再使用或再生利用。比如進了焚化爐之後,以其他能源的型式可以再重覆利用,這也是一種再生利用的型式。

●循環型社會概念

  以100%循環的觀念來看的話,從資源的投入→製造生產→消費使用→廢棄→處理,到最後,所處理後的東西如果能夠100%再融入到整個資源的再造,就是一個100%循環型的社會。

  起初神創造我們的時候,也是100%的循環。就算人體死了,我們的肉體成為廢棄物,也是塵歸塵,土歸土,依然融入到整個生態系裡面,生生不息,它還是永續,永遠都可以用。但現在,可能會產生出無法再使用,也無法處理掉的廢棄物,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還會對環境、人體產生危害。例如核廢料,必須做一個比較安全和妥善的處理。

  既然如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掩埋處置上,儘量到最小化,其他的就儘量促進它的循環。所以在資源投入這方面,第一個原則是:在進行整個經濟活動時,對天然資源的消費要盡量減量。從產生到廢棄的這一段,包含產生的人、製造的產源,必須製造耐久的產品,而使用的人要小心且長期地使用,不隨便丟棄可用的物品。

  第二個原則是要重覆使用,所以在這一段的循環,就會盡量減少廢棄物的量。

  接下來,從廢棄到能再循環成為資源投入。因此我們希望能將廢棄物盡量進行資源回收。若實在必須棄置的,就做妥善的最終處置。

 

個人的環保思考與落實行動

現在一次拋的商品因為它很便宜,大家覺得是piece of cake,所以花這些錢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會用這麼大的量?為什麼會有這麼低的價格?是因為我們沒有考量到環境成本,沒有考量到:應不應該用,價格合不合理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愛惜地球,只是不斷耗取地球的資源,把上帝要留給後世子孫用的資源全部拿來用,將會導致更多的環境危機,貽害子孫。

  因此,我歸納整理以下幾點較具體、可供大家在生活中落實的行動:

  一、落實源頭減量。就是回到簡樸樂活的生活。外出購物的時候,攜帶環保袋,自備環保餐具,減少購買瓶裝水,盡量用自己的環保杯來喝水,拒絕沒有需要的禮品,雖然免費,也不要取不需要的贈品。現在不論是辦信用卡或是買化妝品,常會有很多小小的贈品。考慮看看,是不是真的需要?

  二、購買符合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禮品。現在的喜餅盒都做得非常精美漂亮,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試著去選擇一些不過度包裝的禮品。

  三、選購壽命較長的電器或家具。選用可以充電的電池、減少產生廢棄物、少用一次性的產品。例如免洗餐具、擦手紙、飯店的衛生牙刷。儘量選擇可以補充實用的生活用品,像沐浴乳、清潔劑。

  四、支持以物易物,不隨便丟棄廢棄物。現在7-11、或是伯朗、怡客、便利商店,都有一個優惠:如果你自備環保杯,可以折扣三元到十元不等。

  五、綠色餐飲。我們都應當思考:有衣有食就當知足。食材原則上應該要選擇在產地或市場處理,殘葉或廢料儘量統一收集,減少不必要的廢棄物。食物準備適量,菜餚儘量吃完,不要過剩,萬一剩的話呢,儘量打包帶回家,繼續吃。減少餐盤使用量,降低污染;餐盤的油可以先擦拭,避免直接倒入排水溝,因為會導致水污染。飲食七分飽,食物夠就好,菜餚不要丟掉。

  六、食用油盡量回收,避免跟廚餘混合,或倒入排水系統。廚餘丟棄之前,應適當分類,塑膠餐紙不要混進去。因為廚餘有一定的組成和含水量,送去做堆肥或養豬都有適當的處理,所以不適當的東西不要混進去,酒瓶蓋記得要把它拿出來。

  七、落實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要尊重神所創造的環境品質,因為當你把垃圾排出你家之外,雖然你家很乾淨,但是神所創造的環境卻被污染了,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和壓力。所以要確實將垃圾分成三類,並將瓶罐中過期不用的食品或廚餘進行回收,分類清楚。

八、廢棄物減容減積。紙盒瓶瓶罐罐確實壓扁,免洗餐具堆疊整齊,減少存放和回收的空間。例如:吃完飯把餐盒裡面的東西通通都分類好,盒子疊起來,疊得這麼乾淨漂亮,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廢棄物。收集更多就可以整批再送回去重新再使用,如果可以的話,這個都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地方。

  目前我們國家環保署分類的方式是分三類:資源,廚餘和垃圾。原則上,垃圾就是你沒有辦法再去做資源化的東西,必須進行垃圾袋的排出。當我們知道廢棄物的產生與處理原則,瞭解廢棄物也能變成資源後,我們也要在生活中落實行動,好讓資源永續循環,為後世的子孫造福

(本文摘錄整理自「災難與方舟」信仰與環境論壇,5/24環境專題「廢棄物」,林青緣、楊玉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