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神兒女是大地的祭司 要恢復公義

編按:「災難與方舟」信仰與環境論壇於四月十日與廿四日的座談與演講內容,本期因篇幅有限,僅刊載重點報導。

●四月十日 「神、人與大地的盟約」

神兒女是大地的祭司 要恢復公義

科學──游進裕:存謙卑的心 求神賜管理智慧

報導◎梁敬彥

  台北靈糧堂執事、國際水利環境學院副研究員游進裕以「環境中的真知識」為題分享表示,基督信仰的環境科學觀是「受造之物不能無中生有」,除非造物主介入,不然世界只會更混亂敗壞,惟有更多人來到獨一真神面前謙卑尋求智慧與知識,才能解決現今層出不窮的環境危機。
科技並非萬能

  游進裕表示,羅馬書一章20節清楚啟示我們,祂是宇宙萬有的創造者,世人只是「管家」,但太多人因著對神創造法則的無知,相信「人定勝天」及「科技萬能」,恣意地為著私利破壞祂所創造的自然環境,做了許多神所不喜悅的事。

  游進裕舉聖經創世記十一章興建「巴別塔」的歷史為例,說明現今世界最高塔「杜拜塔」停工,都是人試圖高舉自己的能力「無所不能」,卻終究虛空的例子,他強調,有些國家寄望於太空科技的發達,能夠在外太空找到適合人居的「新天新地」,卻不願擔負起自己對環境永續該盡的責任,這些都是得罪神的做法。

極端氣候是環境警訊

  游進裕舉科學中的「能趨疲定律」來說明對環境恣意破壞的嚴重性。他說,就「熵」的概念而言,當人們為了發展經濟,而沒有節制地取用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的改變愈大,環境能量的耗損就愈大,反應在氣候的變化上,就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調節機制被破壞,導致極端氣候的出現,若世人再不覺悟,地球最後將會成為不適人居的地方。

  游進裕從使用信用卡的觀念來看,我們對環境的每一次破壞行為,都是向未來的地球借取可用額度,若是再不想辦法透過推動環境永續的具體作法來「還款」的話,等到哪一天「刷爆」時,就再也無法恢復了。

減少資源浪費

  游進裕表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藉著自然萬物,如候鳥的飛行提醒我們在確保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能夠找出最有效的策略。

  他建議基督徒可以從過「簡樸生活」開始做起,從神領受享用的智慧,不以自我便利為優先,減少每一份資源的浪費,而真正的環保,就是回歸神的創造法則,扮演環境好管家的角色,才是正道。(引自基督教論壇報3171)

 

生態學──陳秋萍:生態平衡使國富強

報導◎涂慧美

  「神、人與大地的盟約──生態學論述」由陳秋萍姊妹分享,是以基礎生態學知識來回應喬老師的論述。

  陳秋萍說,生物的生存要靠食物、空氣與靈,就是能量。地球的能量來自日光,透過草木等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為葡萄糖,成為食物鏈來傳遞,草裡面蘊含很多能量,其傳遞過程會消耗。食物不論動植物,能量都來自太陽能。大氣、水與土壤用不同型式來表現,封閉的大氣層中的碳流動是從食物鏈和生物的呼吸中,從有機形式變成二氧化碳的形式,這種循環有一定的節奏和速率,一切物質的循環和流動都有法則。聖經提醒人,創造物質和能量的是神,神用全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全能的命令就是生態平衡的法則,其先決條件是無自然災變和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平衡和諧穩定的關係,這就是神創造的大自然。其次,人與生態系的關係,根據聖經,人在神的創造中是最後出現的,在食物鏈中,人原是消費者,但當人發現了火,成為操控者後,就從消費者變成食物鏈的頂端。工業革命後人類更嚴重破壞並威脅生態平衡。
  陳姊妹說,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問題,最根源的是人口問題,包括人口過度膨脹和集中。根據聖經,神說要賜福給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面對「生養眾多」vs.「人口過度膨脹」,會發現台灣總生育率為1.02%,可能產生滅國危機,所以要回歸到聖經,鼓勵生養眾多,換言之,台灣推廣家庭計畫,生育率的控制可謂成功,但環境卻未改善。其次「遍滿地面」vs.「過度集中」,當人墮落後不願分散,集中在城市中,至今超過二百五十萬人口的大城市或超級城市增多,使糧食、水源、能源等運送不易,垃圾污水和廢氣嚴重。
  陳姊妹說,今人多不了解土地,漠不關心導致缺乏治理這地的智慧,反觀所羅門王的智慧,了解生態的平衡,使國富強,四境平安。今天我們應重新尋求主給我們治理的智慧,從關心環境開始,守安息日,當人按神的智慧和心意治理這地時,可進入各個生態平衡的次序和節奏中。陳姊妹特別提到台灣與全地的關係,她說,台灣具獨特和豐實的生態環境,從赤道到兩極的各種生態系幾乎都可看到。但台灣今急速惡化,所以土地急需轉化。陳姊妹指出,台灣各地區都有自己的命定,當每個鄉鎮社區進入命定時,台灣才能進入命定;當台灣進入命定時,其他地區才能進入命定,而台灣處理環境的經驗和台灣環境專業人員要成為全地的祝福。(轉載摘自國度復興報第406)

 

人文──林碧亮:世俗文化造成生態危機

報導◎涂慧美

  林碧亮弟兄說,所謂人文是指關乎整個人的情感道德和理智的科學,關乎整全的一個人的樣式。人文與人本不同,後者有偏差。人文主義指人的價值尊嚴和希望,就是要全力活出神給人榮美的形像。
  林弟兄說,今天的社會是個極度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和相對文化的社會,鼓吹人不斷消費,把人功能化,使道德衰敗,只剩下慾望,這是人本體的危機。這就是生態危機的內涵,人如何看自己會影響人如何看世界和生態,當人的內在枯萎,失去真善美和價值觀時,人與物其實沒什麼差別,環境失去應有的尊重。
  世俗文化造成生態危機,人從對自然的尊重變成對物質的放蕩,解決的方法須回到上帝的原意中,人應存敬畏的心維護神的創造。千百年中我們的偶像崇拜得罪神,甚至變金錢崇拜和對自己的崇拜;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有救贖的大能,把罪都赦免,恢復人真正的榮美,帶來榜樣,透過十字架更新人的生命,使人與大地有愛的團契和真實的關係,並帶來大豐收。(轉載摘自國度復興報第406)

    註:四月十日「神、人與大地的盟約」的神學論述為喬美倫教師所講,請參P.13

 

●四月十日 「災難與方舟論壇」

正視荒年警訊 做環境守護者

報導◎梁敬彥

多名基督徒環境學者四月十日在「災難與方舟」信仰與環境論壇中表示,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平均0.3cm的速度在上升,上帝透過旱澇交替、高山及南極冰川融解及強烈沙塵暴等現象,提醒世人極端氣候的來臨及珍愛祂所創造的自然萬物的重要性。
  學者們引用創世記四十一章及彌迦書六章8節等經文呼籲眾教會及弟兄姊妹,正視上帝對我們在七個豐年之後的七個荒年的提醒,從家庭及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減碳」開始做起,更進一步在「國土復育」、「水土保持」及「地層下陷」等環保議題上採取具體行動,讓台灣成為上帝祝福的源頭。

汪中和:西部低窪地區恐淹沒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教授表示,根據氣候觀測資料顯示,若我們再不對全球暖化採取具體的防制行動,在這個世紀末,全球的海平面將至少上升一公尺,以台灣為例,西部地區彰化到屏東地勢較低窪的地區,將被海水淹沒,無法再住人。

  汪中和表示,南極半島及高山冰川與其他冰帽的融冰,是這世紀海平面上升的主因,而全球暖化破壞了自然環境的調節機能,反映在氣候的現象上就是最近大家所看到的,大陸華北被暴風雪冰封,但大陸南部卻出現大旱,降雨量趨近於零,2300萬人每天平均喝不到一瓶寶特瓶的水。

 

孫志鴻:50年耗損地球3分之1資源

  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孫志鴻教授則表示,從西元1950年到2000年,全球的石化燃量增加四倍、漁獲量增加五倍及木材使用量增加三倍,短短50年之間,就已經消耗掉全球三分之一的天然資源,而在經濟利益掛帥,缺乏整體環境面的規畫,大量製造、消費與丟棄的情況下,這一世紀自然生態的保育面臨更嚴苛且複雜的挑戰。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張尊國教授則指出,在過去的時間裏,大面積的森林因為人的自私貪婪行為遭到濫墾濫伐,不僅將原本土地的蓄水功能破壞殆盡,更因為生態圈的改變,讓洪水及大規模土石流開始頻繁出現,而在可耕地減少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開始出現糧荒。

 

游進裕:超抽地下水造成淹水
  國際水利環境學院副研究員游進裕則指出,多年前美國的卡崔納颶風讓紐奧良地區遭受重大的災害,而台灣的雲林至屏東地區,很多地方因為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地面每年以37公分的速度下沉中,去年88水災的大淹水,就是上帝對台灣的提醒,而海平面的下降,讓有些沿海低窪地區,只要降雨超過300公厘,就會淹水十幾天。

 

張尊國:行動帶來改變
  張尊國則以臭氧層的破洞在眾人的努力下漸漸獲得修補的例子,說明行動的重要性。他說,多年前超過180個國家響應蒙特利爾公約,同意逐步淘汰約100種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後,2007年時的臭氧層破洞已經比2003年縮小了20%,預計在2068年時,就能完全復原。

(引自基督教論壇報3171)

 

●四月廿四日 「環境專題」

看重環境生態 以行動積極回應

水──張文亮教授:水的問題是看不見的問題

報導◎編輯部

 

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張文亮主任說,真正「水」的問題是我們看不見的。台灣從過去四百年來,直到今天所看見的「水」的問題,都是過去問題累積的呈現。

張文亮說,台灣有好水、好米,是個恩典之島。台灣的年降雨量是2500mm,每公頃土地可以獲得2500噸的水量,台灣土地面積一共有360萬公頃,所以台灣一年可以獲得900億噸的水。其中200億噸的水我們用不到,因為它蒸發了。但是我們仍然有680億噸的水可以使用。三、四百年來,農民取得130億噸,民生與工業用水才取得42億噸,魚塭取水15億噸。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水,100滴中,我們約只用到17.6滴,其它的通通流到海裡去了。政府每年支持水利會100億元以上,95%總經費是政府出的,但我們依然無法有效地管理水利會。

張文亮說,我們大量浪費了上帝的恩典,其實台灣根本就沒有缺水的問題。我們排出量太高,代表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只要能夠把水留下,就可以減少旱害和洪水,也不用怕海水會上升。

張文亮說,上帝在祂所行的事上都是公義的,但我們沒有聽從祂的話。台灣人過去三百年來,對上帝的恩典和賜予,長期存在著不公義的態度和做法。水的問題是看不見的爭戰,然而,即使我們所打的仗難打,我們仍然不撤退;我們仍要疼惜台灣,繼續在水土生態的建造、節能省碳和海岸防治上捍衛防制。

張文亮說,水是上帝賜給我們的資源,因此我們要多多思考,如何有效地管理使用上帝的「所賜」;也要多多分享上帝的「所賜」,給其他的人與動植物;並且多多走入大自然,體會祂所賜的恩典。

 

土地──范正成教授:尊重自然 善用土地資源

報導◎羅惠芝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范正成教授說,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地形交錯複雜,山坡地佔了全島的73.3%,落石、山崩、地滑、土石流等是常見的坡地災害。根據一九○○二○○六年間的統計,台灣共經歷四百多個颱風,其中一九○○至一九九九年間,一年多達八個颱風的僅有兩年,顯示世界的氣候正在變遷。每逢颱風或大雨,土石流帶來的災害隨處可見,土石流移動速度每秒十三公尺,也就是說,連世界第一的短跑健將都跑不過它!


  范教授說,土壤就像海綿,可以保水,一旦地層結構受到破壞,它就會整個崩盤,造成無法預期的災難。而且土壤是非再生能源,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從岩石風化而成,一旦遭到破壞,就影響水源、食物的供應,連帶人文的生活型態、景觀及空氣品質都會受到影響。人類若不善用土地,就會導致國家、種族的滅亡。(轉載摘自國度復興報第408)

 

生態──趙榮台教授:和平共存 做大地的管家
報導◎羅惠芝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趙榮台教授說,土是萬物之母,有土地才會有食物。他舉寄生蟲與寄主的關係來說,寄生蟲為了得到養分,不至於危害寄主的生命,但是像SARS病毒就很不聰明,它置寄主於死地,自己也被消滅。趙教授說,但願我們從中學功課,人跟大地共存,但人不是大地的主人,而是一個管理者,是上帝所託付的僕人。工業革命後物種滅絕的速度令人吃驚,趙教授說,人若消耗留給下一代子孫的土地,生命怎能延續下去?他也提醒弟兄姊妹說,不要聽信「吃到飽」(all you can eat)這種商業謊言,「節制」才是討神喜悅的生活。(轉載摘自國度復興報第408)

 

食物──蕭寧馨教授:按照聖經教導 吃出健康

報導◎羅惠芝

  專研食品研究的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說,飲食和健康息息相關,吃是人類本能,但吃得健康是要學習的,聖經有許多關於食物的規範。她說,國人三餐外食調查,以早餐外食者比例最多,但依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在家準備早餐不容易,所以不如宣導早餐店注意飲食營養來得實際。
  蕭教授舉例說,「奶精」不是奶,而是一種精緻的反式脂肪,很多國人包括她的親友都不知道,還以為是牛奶萃取的菁華,所以泡咖啡請用牛奶或奶粉。還有,她不鼓勵人購買強調有機的食物,只要營養均衡即可,此外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才能養出不挑食的孩子。

(轉載摘自國度復興報第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