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新年新思維--福音化與本土化的再思

福音化和本土化相輔相成,互相連結。本土化了,福音才能更深入。福音化才能落實本土化,本土化才能實踐福音化,也才能本土福音化。四福音書的對象有些是猶太人,有些是外邦人,表達方式因人而異,才能有效率地傳揚福音。

「儆醒.禱告.宣教年」開始了,我們如何藉由「福音化與本土化」來達成宣教的大使命?「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五9)新年新思維,盼望我們都來尋求神的思維。

一、我們已經本土化?

戴勉恩牧師上一回來台灣,領受到此地的教會在本土認同方面需要加強。起初我直覺反應,首先,這種領受不一定正確,戴牧師可能不了解我們熱愛這塊土地,對它認同。第二個反應是,主日崇拜經常為國家、為執政掌權者禱告,又舉辦各種語言的崇拜聚會,早已投入「本土認同」,又有績效,大家也素來相處融洽。
然而在「本土認同」,戴牧師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是埃及人,是以實馬利的後裔。年輕時在埃及擔任醫生,後來蒙召前往加拿大定居。多年以來,神沒有讓他返回家鄉,他卻始終以「傳福音給同胞」為職志。

戴牧師認為即使為祖國捨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不要為加拿大犧牲,因為他並沒有真正認同。後來神提醒他,對居住的地方應該認同。於是他轉念,用全部的生命、所有時間和力量,偕同教會的中國裔主任牧師,一起為加拿大禱告,並且推動合一,引發了重大的改變。

二、震撼性的命令

有一天,我在沈思的時候,彷彿聽見神說:「不要因為扭曲或情緒性的本土化,就不願意對本土化投入健康的努力。」的確,本土化經常出現偏差,簡直就是拉攏選票的手段,所以我不大喜歡聆聽或討論這個議題。

神讓我體會健康美好、出於愛心的本土化,這與仇恨對立的本土化不同,是融合的本土化,而不是排斥的本土化。理性的本土化不會流於情緒,是具有福音策略的本土化,絕非權謀的本土化。

三、由福音化看本土化

1.由「道成肉身」看
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祂並沒有穿著天上的衣服來到人間,反倒穿著當地的衣服,使用當地的語言,認同祂在地上的家鄉,羅馬化、希臘化和希伯來化的綜合體。耶穌在伯利恆出生,在拿撒勒長大,到加利利海邊,遊走各地傳揚福音,無論到哪兒,都像土生土長的人。

耶穌講道,引用了百合花,葡萄樹、橄欖樹、無花果樹,還說:「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不可「蓋在沙土上」(參太七24~26)。用鄉土的生物和景觀譬喻,本地人立即了解,很容易接受。

2.由保羅看
在哥林多前書九章19至23節,保羅發表了本土化的心聲:「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總之,在什麼樣的人面前,保羅就做什麼樣的人。他的用意在分享福音,拯救靈魂:「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2~23)

3.由宣教士看
戴德生從英國來到中國,學中文,他到內陸去,穿中國衣服,留中國樣式的頭髮。馬偕醫生和蘭大衛醫生從加拿大和英國來到台北、來到彰化,也認同這個地方,融入當地的文化習慣。
去印度宣教的德雷莎修女,贏得印度人的普遍歡迎,因為她讓修道院的高牆倒下來,跟當地居民打成一片。
我在南非開普敦靈糧堂,認識一位南非宣教士,他曾經在台灣待過卅年。講標準國台語,喜歡吃中國菜。當他回南非的時候,在海關排隊,竟然排在中國人這一行,因為早已習慣了,已經淡忘自己是南非籍。回到南非,他還是去中國人的教會服務。

4.福音化與本土化相輔相成
福音化和本土化相輔相成,互相連結。本土化了,福音才能更深入。福音化才能落實本土化,本土化才能實踐福音化,也才能本土福音化。四福音書的對象有些是猶太人,有些是外邦人,表達方式因人而異,才能有效率地傳揚福音。

十二個使徒建立的耶路撒冷教會屬於內向型,門徒建立的安提阿的教會責屬於外向宣教型,對外邦人傳講福音。它的表達方式與耶路撒冷教會有所區別,才能落地生根,把福音深入有力地傳揚出去。
靈糧堂非常本土,由中國上海創始,不像差派宣教士的西方教派或差會。本土教會比較獨立,傳統束縛較少,能夠靈活地自我調整。

四、動態健康的本土化

健康的本土化需持續變化,富有活力,不可僵化、硬化。本土化本身也在改變,五十年的台北和今天的台北完全不同。戴德生的本土化和兒子、孫子的本土化完全不同。

一百年前的洛杉磯是西部片裡的荒蕪世界,如今已成大都會。深入認識當地各種文化和族群,才能受到接納,傳揚福音。

過去台語節目寥寥無幾,侷限在冷門時段。現在八點檔連續劇和各種節目裡,國、台語對白和演員互相融合。過去台語歌屬於老歌,現在五月天的歌曲國、台夾雜,演唱會動輒吸引幾萬個年輕人。

這是語言的自然發展趨勢,顯示這塊土地對語言的接納已經轉變。

五、教會本土化的努力方向

1.更強更深認同各族群
想建立原住民的教會,必須對原住民認同,具備原住民的特色,用功學習原住民語言這些重要工具。我媽媽是客家人,我有一半的「硬土」血緣,卻不會講客家話,所以很難對客家人傳福音。

在新加坡,迅速增長的教會大部分是英語教會,鄺健雄牧師和康希牧師看見有些華語教會比較不增長,就特地舉辦華語崇拜,希望得到這個族群的人。這是福音策略,與意識型態或情緒無關。

2.拓展台語宣教
台語崇拜可以穿插一、兩首國語歌,國語崇拜有時候也可以唱一兩、首台語歌。盼望分堂在台語宣教上加強落實。例如佳音電台兒童合唱團練習十二首歌曲,其中包含兩首台語歌。雙語詩歌和敬拜,對福音及族群融合都會發揮正面效益。
有位外省籍牧師只會講幾句台語,雖然不夠流利,本省籍的公婆卻因而產生認同感。

3.拓展基層宣教
泰北宣教士張雨和卓映雪在泰北建立教會,在那兒落地生根,服務當地人。教會的福音戒毒中心有卅幾甲土地,是一筆龐大的資產,然而他倆已經立下遺囑,聲明不打算置產,所以不會有遺產。並表示萬一遭到綁架,不可支付金錢贖回。死去以後,能用的器官一概捐贈,不要埋葬或立碑;火葬以後,將骨灰灑在生前投入的戒毒中心。追思禮拜裡,要唱詩歌「讓我愛而不受感戴」。泰北人士原本對他們有些排斥,後來連寮國政府機關的視察人員都很感動。

3.策略性本土宣教
有位免疫學專家指出,不可選擇昂貴的食物,上策是選擇當地當季盛產的蔬菜水果,不要去印尼吃日本蘋果,去新加坡吃日本柿子,否則可能得富貴病,或者水土不服。

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有人去災區提供協談、醫治和禱告,卻乏人問津。後來掛起「收驚」的招牌,卻有不少人排隊,其實服務方式仍是為他們禱告。福音也必須順勢而為,就像植物栽種在適合的土壤裡,如此才容易生根結果。
 
本信息講刊登於第 1145 期 [ 2002/02/17 ]週報 ,魏筱玉,楊玉華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