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信仰與靈命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一生事主 腳蹤佳美

他們感到神的愛吸引他們踏出國土,也特別感受到曾受過西方國家宣教士祝福的台灣也應在這世代起來回應神的愛

二○○一年十一月開始正式在澳洲布里斯本靈糧堂事奉的陳嘉賓牧師,於隔年回到台北靈糧堂接受短期培訓。一向具有宣教心志及注重門徒訓練的他和妻子陳珊珊,當年一起在神學院進修,夫妻都具有教導與牧養的恩賜,對於開拓教會深具負擔。
生為第四代基督徒的陳嘉賓牧師,十六歲重生之後就肯定獻身,退伍之後加入逐家文字佈道會,兩年後到彰化牧會;一九八七年與陳珊珊姊妹結婚,婚後偕同妻子一面讀神學一面服事,這七年的時間一兒一女先後誕生。當時所屬的教會十分看重小組、團契事工,對中國宣教、世界宣教有異象也有具體的行動。
在貝里斯接待青年學子
一九九三年,神先後感動他們「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來十一:8)」,「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神也很快地在環境上開路預備,他們帶著教會的祝福,一家四口踏上了宣教旅程的第一站──中美洲的貝里斯。在那裡每年有一批批來自台灣的小留學生,平均年齡十四至十七歲之間,他們在異國求學往往在生活、學業上遭遇種種難題,甚至因此造成行為或思想上極大的偏差,然而遠在台灣的親人卻一無所知,這樣的情景成為牧者最大的負擔。一九九四年一月,他們開放客廳開始了第一次主日聚會,那些年間神在那裡得著許多年輕人,每個月教會都舉行浸禮。
陳珊珊師母對兒童及青年學子特別有負擔,總是開放家庭、煮大鍋麵給他們吃,從自家客廳開始聚會。陳牧師經常要外出支援各個開拓點,經常一去就是兩三天;師母則同時還要陪伴上學適應尚有困難的兒子立聖,幸好有姊妹從台灣過去協助一些時日,為孩子禱告找到一位有愛心的基督徒老師;有些婦女也加入愛宴的服事。
跨越多重藩籬
在貝里斯五年,神不但賜福他們的事工,也照顧他們生活的需要及兒女的教育。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的珊珊,敘述自己一生遇到的神蹟奇事無數。他們感到神的愛吸引他們踏出國土,也特別感受到曾受過西方國家宣教士祝福的台灣也應在這世代起來回應神的愛,還福音的債,期間他們也嘗試領養孤兒。特別令他們記憶深刻的是一九九六年,神給他們機會結合北美同工進入中國兩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同時,在那一年教會也動員貝國八個城市為期一個月為耶穌行進、培靈、佈道、醫治……,當時他們看到一幅極美、合一的圖畫,跨越了宗派、文化、膚色、族群、語言的藩籬。
他們總是求主把他們帶到需要的地方去,一九九八年,神差他們進入巴拿馬,那裡有十五萬華人,只有兩間華人教會,有兩年多的時間他們在那裡牧養、開拓。
在中美洲七年,兩夫婦向神祈求一年休息,並且為一對兒女預備良好的學習環境。神為他們開了澳洲布里斯本的門,一對夫婦向他們提出呼求,請求協助服事一群年輕的海外留學生,期間也有幾個教會提出事奉的邀請。經過禱告尋求,神將他們帶到牧者懸缺兩年的靈糧堂。「我們是宣教的人、開拓的人,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陳嘉賓牧師指出有五、六萬華人的布里斯本有廿幾間華人教會,但全部信徒加總起來不過三千人,當地的留學生多、生意人多,特性仍是流動率高。
清心篤定矢志跟隨主
目前教會成人及青少年有八十至一百人,兒童廿人,包括港、台、新、馬、印尼及大陸等地來的華人,聚會地點租用一所高中的體育館。比硬體更重要的是軟體,「年輕的教會需要多一點訓練。」同時也能獨當一面的珊珊師母,知道過去沒有牧者所以會友的穩定性不好,於是她從所專長的兒童及青少年事工著手。她不諱言最大困難是需要委身的同工,所以他們需要花時間去認識弟兄姊妹的恩賜,並做小組長培訓。
經過一年的調整與適應,十四歲的立聖和十歲的立安兩個孩子都能適應學校生活了,多元文化的薰陶,使這兩個孩子人見人愛。夫婦兩人向神所求安定的學習環境,信實的神完全回應了,使他們清心篤定地矢志跟隨主。從小就有先天心臟病及雙腿小兒麻痺,珊珊師母從不敢有夢想,但神在禱告山醫治了她的長短腳,使她的心臟手術順利,而被判定不可能懷孕的身體,竟得著一對健康的兒女;而且神還擴張她的腳步到世界許多地方。她和丈夫只能把這一切的榮耀都歸給神,前年老爸要求女兒女婿改行從商,但他們卻堅持一生事主、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