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主題精選 >> 工作與生活

主題精選


字體大小:小 大

為主贏得印度(二)探索印度教的根源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它沒有創教者,也沒有一位可認定的救主,它乃是由許多不同種族的信仰、觀念、哲學等組合而成。主要的精神源頭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詳的吠陀經(Vedas)。事實上,印度教是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今天的印度教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玄學系統,參雜許多不同的觀念意識,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教派。印度教文化深植「印度」及「尼泊爾」人的心中。佛教根源於印度教,是印度昔日的「新興宗教」之一,但佛教卻走出印度,往外傳至中國及東南亞各國。不論是印度教、佛教或其衍生的新興宗教,我們看見撒旦藉著各樣的欺騙、謊言和假冒的真理來迷惑、綑綁人心,使他們「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後四4)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
早在四千年前,已有印度部族的人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印度谷,他們有自己的統治階層、風俗習慣、信仰等。五百年後,從中亞洲黑海附近(波斯)的遊牧民族亞利安人(Aryans)入侵印度谷,而且將婆羅門教(Brahman)引入(婆羅門即潔淨或寂靜之意)。亞利安人本是相信天神(Indra)、火神(Agni)、及水神(Varuna)三位男性的神。入侵印度後,就將當地原住民所信奉的女神認領過來,成為他們的神,於是兩種原不相同的文化混合起來,漸漸形成印度教。印度教傳統上以亞利安經典為基礎,但重要觀念則起於比亞利安人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部族,稱為德拉維達人(Dravidians)。因此,印度教可以說是被亞利安觀念所刺激修改成的印度本土德拉維達宗教,即(古)婆羅門教。

亞利安人入侵後一千年間,編成了吠陀經(Vedas)等經書,這些經典可說是早期的印度教經典。此外,階級的制度也開始建立,祭司(Brahmins)乃在這時期形成的。西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張以抑制情慾、極端苦行及獲得真正的知識來求得靈魂的解放)在印度廣泛流行,造成婆羅門教的沒落。到了西元四百年前後,婆羅門教進而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民間信仰。商羯羅又於西元八、九百年間進行改革,形成現代雛形的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

印度教的主神和三千萬神
印度教崇拜的主神有三﹕梵天(Brahma)、毘瑟奴(Vishnu)和濕婆(Shiva),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守護」和「毀滅」,從這三位主神,繁衍出神祇間很多數不清的神話及三者之間的密切關係,還有印度教的神理。在理念上,這三位主神也可說是三位一體的神。印度教徒不但是崇拜三大神,甚至崇拜他們的坐騎雕像,例如濕婆神的「牛」,很受後人崇敬。演變到最後,印度的牛成了聖牛。「創造神」大梵天,在「吠陀經」中有其定義和解釋﹕所有的婆羅門、僧侶、祭司,是從大梵天的口中生出的。所有的剎地利、皇族、戰士,是從大梵天的手臂生出的。所有的吠舍、工匠、商賈,是從大梵天的大腿生出的。所有的首陀羅、農人即奴隸,是從大梵天的腳底生出的。

    印度教徒為多神論者,約有三千萬以上(另有三億的說法)的神祗,其中也有以人、畜、鳥、樹等形像結合而成的神祇,如象頭人身、人頭爬蟲類身軀等樣式的神。但是他們只向一個天神敬拜。就這角度而言,又像是一神論者,或許該說是具多神論色彩的一神論。他們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具神性,山、河、樹木、花草、昆蟲、動物、甚至家中神壇罐子中的水,皆可能值得敬拜。因此,大多數的印度教徒為素食者,不吃肉也盡可能不殺生。神聖的動物中,牛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除了水牛之外,其他的牛都免於被宰殺及食用,牛可在交通繁忙的現代城市中任意通行,甚至可以走進只有僧侶才能進入的寺廟區域。其他如猴子、老鼠等動物,雖然地位不及聖牛高,但也都受到特別的尊崇。

聖經告訴我們,「起初神創造天地。…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1)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首先的人類亞當和夏娃,將他們安置在伊甸園裏,使他們與神有美好交通,享受人與神親密同行的關係,這是神創造人類的目的。人類始祖墮落以後,神起初創造的目的仍沒有改變,透過耶穌在十字架的救贖,恢復人與神美好的相交,且要把被撒旦奪去的治理全地的權柄交還給人類。「…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我們祈求神憐憫印度教徒,開他們的屬靈眼睛,他們拜慣了這些虛無的假神,被迷惑而看不見自己被造的尊貴身分,以及神所賦予治理全地的責任,反而讓地上的牲畜來駕馭整個印度社會。「各人都成了畜類,毫無知識﹔各銀匠都因他的偶像羞愧。他所鑄的偶像本是虛假的,其中並無氣息﹔都是虛無的,是迷惑人的工作,到追討的時候,必被除滅。」(耶五十一17、18)

印度教信仰和基督教信仰
    印度教是一個融合性很強、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宗教。印度教本身結合了印度境內各地的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宗教理念等,不同的宗派各有不同的教義與信條,其中歸納下面數點。

1.因果律、輪迴、業與涅盤﹕印度教相信因果律,他們認為今生的行為影嚮今生及來世。今生行善不但使來生得到更高的地位,而且也為今生帶來福氣。今生行惡,不但今生得惡果,而且來生可能變成奴隸或牲畜。印度教相信人離世時,靈魂並不是轉到天堂或地獄,而是轉世到其他人或生物身上,至於轉世為甚麼,則看前生所積的善果有多少。善果越多,則轉世至較高的地位,更近涅槃的境界;惡果越多,則降至比前生更低的地位。這完全是因果報應,今生影嚮來世的觀念使然。人需要經過多次轉世,直至修行妥當,而脫離肉體的束縛才會結束,因而稱為輪迴。印度教徒相信靈魂不滅,認為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乃是無窮無盡的輪迴。神、人、動物都是輪迴中的一員,新生命的輪迴角色乃決定於此人前世的作為與奉行印度教虔誠的程度,即印度教徒所稱的「業」(karma),今生的業決定了下次輪迴的地位,如此在神、人(種姓階級)及動物間循環不已。

印度教徒若要得救,必須力行三方面的要求:(1)公義的行為(2)虔誠的信仰(3)知識的追求與冥想。不論是因善行升天,或是惡行淪為畜類,這樣的生命都需再次輪迴,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個人與永恆的「神聖大一」(Divine One,又稱「梵」《Brahma》)合而為一的境界。這是一種不變狀態的安息,被稱為「梵我合一」,或「涅槃」。

從聖經的教導,我們知道一切想要靠自己力量、知識、好行為得救並成聖的,乃源自於分別知識善惡樹。這些善與惡有同樣的根源,它們的果子都會致人於死。不論它們的外在行式是善或惡,人的善跟人的任何的惡是同樣致命的毒藥,因此它們能夠散佈死亡。而唯有來自神的(生命樹)才能賜生命。

聖經告訴清楚我們,神將生命氣息吹進亞當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而獸或牲畜卻不同於人,因此,人和獸死後「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傳三21)。財主和拉撒路死後,拉撒路被天使接到亞伯拉罕的懷裏(天堂),而財主在陰間(地獄)受痛苦,兩下之間有深淵限定,不得越過。(路十六26)人死後不再有輪迴,也不再轉世為人或牲畜。「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認識他。」(伯七9、10) 悔改是決定人死後得永生、入天堂抑或永遠沉淪、入地獄的關鍵(路十六30),接受神兒子的救贖,「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除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2. 梵我合一﹕從梵書到奧義書經典,在思想演變中就形成了“梵我合一”的想法,也就是我與萬物是同一的思想。奧義書的思想相信創造神創造完之後,就進入萬物之中,因此萬物之間的關係就是“梵我一如”,所強調的是“我就是一切”,也就是我與一切之間並無分別。事實上,此思想帶有神祕的色彩,當此思想初期落實在祭祀修行階段時,採用了許多巫術的咒語,其後才逐漸減少。在印度文明與近代的西方接觸之後,奧義書的思想就廣泛地流傳至西方,並且對西方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中心思想與奧義書的宗旨一致,正是此類思想影響的結果之一。

大衛在詩篇稱頌神時,說到「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詩八3~8)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但是人就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是神,人與萬物也是有別的,不可能與萬物同為一。人的榮美與尊貴的身分,是因為人是按神的形象而造,而非因是神。人之所以失去他的榮美,是因為他想要做神的念頭「……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因此悖逆了神,從此人的生命不再與神連結,也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和歸屬感。

3. 瑜珈與冥想﹕印度瑜珈術和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的宗教文化息息相關。尤其印度教徒相信瑜珈是實踐梵我合一的最佳方法,所謂梵就是大梵、梵天(Bhrama)梵即是宇宙。為了更成功地集中精神於禮拜,他們以特定的方法,如身體的姿勢、手勢等,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這也是印度教禮拜的目的。為了達到梵我合一的途徑就是瑜珈(yoga)的修練。利用各樣身體姿勢,集中生理能量,使個人的心理、精神與靈魂透過如此的訓練與梵相結合。瑜伽是一種管制思想及身體的方法,早在亞利安人入侵前已流行於印度人中。印度教徒相信瑜珈與冥想是幫助人增加靈界知識的有效方法。

4. 苦行﹕可說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初期的吠陀文獻裏,就出現了「苦行」(tapas)這字詞,而其具體方法包括斷食、凝視火、長時間獨腳站立、在某些祭禮中唱讚歌時停止呼吸等。至於另一類型的苦行就是「瑜珈」(yoga),不同於tapas只是單純的苦行,瑜珈則是「苦行」加上「靜觀」,因此其實踐方法,不僅在於使肉體痛苦,同時也重視冥想的作用。

聖經告訴我們「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西二23)印度教強調苦行,想要藉著人類自身的力量來獲得解脫,其實這是人肉體的驕傲。在得救的事上,一切都是來自神的恩典,任何苦行都是徒勞無功。

5.對神的崇拜﹕虔誠的印度教徒遵守日出時的聚會儀式,以及晨間或傍晚的齋戒沐浴。日出前便開始個人的禮拜,中午、日落前再各做一次。他們在家中或寺廟裏,將食物、金錢、禱告等作為祭物,獻在祭壇,歸於神,希望藉此遠離邪靈的轄制,得到神所賜的平安,求取福氣。在家的敬拜及上廟都是印度教徒慣用的方法。不少印度教徒家中設有神像或神龕,他們常在家向所敬奉的神燒香禱告。
    
    聖經告訴我們「敬拜別神,觸動神的憤恨,行可憎惡的事,惹動祂的怒氣。所祭祀的鬼魔並非真神,乃是素不認識的神。」(申卅二16、17)

6.善行、功德與朝聖﹕這些都是為了積善果。印度教節日繁多,朝聖是重要儀式,也是增加功德的方法之一,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往七大聖城朝聖,主要聖地是恆河及恆河三支流的發源地。甚多人到恆河沐浴,希望能洗去罪污,加添功德。垂死病人甚至願死在恆河,認為死在恆河可以直上天堂。為了錯誤的行為苦修、請求改變命運,或者只是來向神聖大一行奉獻之禮,使得他們往往得長途跋涉地至孟加拉灣海邊、喜馬拉雅山上的恆河發源地等聖地朝聖,他們相信恆河的水能洗淨他們所犯的一切罪孽。

聖經告訴我們,人類一切的善行、功德等好行為都不能使人得救,因為人的義在神眼中都是污穢不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在神的眼中,只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寶血,才能洗淨、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成為神的義。「人要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

印度教的種種信念使人徒有敬虔的外貌,卻使人活在虛空、矛盾、沮喪、恐懼害怕、沒有指望、沒有將來的痛苦深淵,即使今生積了很多善德,也有可能被來生的惡行抵銷,而且下一生可能會落到更低的階層,不知何時才能得解脫?耶穌十字架的救贖,是印度教徒尋找解脫的唯一答案。

為印度禱告
1. 為印度的教會禱告,教會需要為印度百姓的得救不斷劬勞、禁食、禱告。教會,身為神的兒女,更需要求神賜下悔改的眼淚,為百姓拜偶像、悖逆神來向神悔改代求,求神赦免百姓的罪、醫治印度的地土。(代下七14)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印度教徒)的心裏,叫我們(印度教徒)得知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6)
2. 求主耶穌基督的寶血潔淨教會,賜下聖靈裏的合一給教會,以致在神面前是有能力的屬靈兵器,可以辨識並攻破印度教的堅固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歸順基督。
3. 為印度教會的突破、行在聖靈的能力禱告:大多數的新世紀團體和異端,正肆無忌憚地攻擊基督教,並且把他們的巫術主要的標的指向教會。因此,我們祈求神興起印度的教會,追求認識並行在神的權柄與聖靈的能力中。教會需要真實地行在神超自然的能力中,教會才能勝過邪惡的超自然能力,正如摩西勝過埃及的術士。
4. 求神打發更多工人收割莊稼。求神興起印度教會起來不住禱告、再禱告,求神打開印度教各種姓之間的福音大門。並且為在屬靈前線爭戰的宣教士禱告,除了供給經濟上的支援,我們需要在禱告上予以支持,求主的寶血護衛、遮蓋他們,不論是宣揚福音、訓練門徒,或是拓荒建堂等各樣事工,都祈求聖靈的引導與恩膏能力。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