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Literature Collection
home >> 傳福音特區 >> 得地為業

得地為業   得地為業目錄


字體大小:小 大

澎 湖──全台廟宇密度最高、年代最古之處

澎湖設制,早了台灣四百年,它有全台最早的媽祖宮。到澎湖旅遊,面對各島大大小小的廟 宇和石塔,也為澎湖禱告吧!

澎湖縣行政區是一市五鄉(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大大小小約有六十四個島嶼,有人居住的約廿個。島嶼面積以馬公島最大,其次依序為西嶼、白沙、望安及七美。

澎湖的名字在宋朝時開始出現於野史方志,元朝設澎湖為巡檢司,正式收入中國版圖,比台灣早了四○三年。它位處於大陸與台灣之間,洋面波濤洶湧,航行困難,但澎湖島內卻平靜如湖,又因在「東瀛」台灣之西,故澎湖有「平湖」、「西瀛」、「澎海」、「澎瀛」等舊名。縣治馬公市,建有全台最古老的廟宇──澎湖天后宮,在明代稱為「娘媽宮」(後簡稱「媽宮」,日本人為?滅文化而改諧音名「馬公」),所在的中央街就是最古老的市集。最初的人口是由閩南移民遷入,也有金門人遷居到此(據說現在澎湖人口有一半是金門人),在宗教、語言、生活習俗、建築、藝術都還保留著相當完整的閩南色彩。居民以捕魚維生,所以有人稱澎湖為「漁翁之島」。

澎湖與金門、馬祖、台灣,都曾受到海盜的侵擾。由澎湖七美鄉的「七美人塚」(註1)、「金銀洞」(註2)的傳說可遙想當年光景;林道乾、林鳳、曾一本、鄭芝龍這些著名的海盜,都曾以澎湖為基地。明朝追剿海盜無力,曾將島民遷於漳、泉二州,也放任澎湖不加駐防。荷蘭人趁虛而入,第一次是由韋麻郎率三大船開入澎湖,半商半軍進駐娘媽宮(現今馬公),萬曆卅二年(西元一六○四年)明廷派沈有容將之斥退(此事有當年石碑記錄,現存於天后宮內)。第二次在明熹宗天啟二年(西元一六二二年),荷將高文律率十二艘軍艦、一千多士兵侵入媽宮港,俘虜鄉民在風櫃里的蛇頭山建造紅毛城(地名現已變成諧音「紅木埕」),二年後才被俞咨臬打敗,紅毛城遭砲擊沈(另傳說虎井嶼東山也有一荷蘭城遭擊沈,海底可見荷蘭紅磚)。此後海盜與荷蘭人陸陸續續的侵擾,一直到鄭成功收復澎湖時才告終止。
註1:傳說明初倭寇(日本海盜)入侵七美的南港村,七位女子不願受辱相繼投井。鄉人事後封井為墓,墓後竟長出七株芳香的香楸樹,鄉人於是為之立碑,更以香粉胭脂祭之。
註2:即「?鯉岩洞」。續以上之傳說,倭寇繼續掠奪?鯉港,許多有錢人攜細軟躲在海岸的石洞、並以石堵住洞口。倭寇隨一家犬找到洞口,想以煙薰逼出鄉民,不料卻將所有人薰死在內。

但除了荷蘭人,澎湖遭外強入侵尚有清光緒年間的法國(中法戰爭,西元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與日本(甲午戰爭,西元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前者是法將孤拔(Courbet)由台灣戰敗後轉佔澎湖,但最後仍喪命並葬於馬公,軍隊也感染瘟疫死很多人,埋於風櫃成「萬人塚」;後者即是甲午戰爭,結果澎湖隨著台灣割讓給日本達五十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重回祖國懷抱。巧合的是日軍與法軍遭遇相同,因染霍亂死了約千人,埋屍立碑「千人塚」(在現在的馬公國中體育館,興建體育館時曾挖出屍骨)。現在湖西鄉龍門村裡正角的「台灣光復紀念碑」,和林投村的「抗戰勝利紀念碑」,其實原來都是日軍的「登陸紀念碑」;馬公市西文里的忠烈祠本是澎湖神社(地點原在天后宮之後,祭拜攻打台灣、也死在台灣的「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第一賓館、高雄關稅局馬公支局,也是日據期建築。

歷史的遺跡如今成為寶貴的觀光資源。有機會到澎湖去,除了吃海產、買文石、觀賞野生鳥類、海上活動之外,面對各島大大小小的廟宇和石塔,也為澎湖禱告吧!

澎湖的宗教概況
1. 三大名廟
(a)天后宮(國家一級古蹟)
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明朝俞大猷剿寇成功、俞咨臬逐荷蘭人,清初施琅攻下台澎、挖「萬軍井」,都認定是媽祖相助,各人都擴建媽祖宮。施琅更上奏請封,康熙帝在西元一六八三年改封原為「天妃」的媽祖為「天后」,並派禮部官員來致祭,「媽祖宮」從此改稱為「天后宮」。
天后宮不只是古蹟,現在仍會舉行盛大的「媽祖出巡海域繞境」儀典,先航行馬公和西嶼的內海,及海上各漁村,再回馬公回陸上繞行。

(b)觀音亭(國家三級古蹟)
相傳明末時已蓋有小亭。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擔任按察使部下的薛奎建此廟,曾在中法戰爭中被毀,光緒廿年、民國四十六年鄉民都曾出資修葺。現在信徒不如信媽祖者多。

(c)文澳城隍廟.馬公城隍廟
文澳城隍廟建於清雍正年間;馬公(媽宮)城隍廟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位於市政府旁。兩者都因官署所在而建。

2. 石敢當及石塔
(a)石敢當
出於對厲鬼之恐懼而建,全澎至少有五百多個,密度為全省之冠。通常設立在鄉社主要出入道路旁、十字路口、ㄚ字路口、巷街內、港澳口等地點。在馬公市的風櫃里就有廿二個,有「寡婦島」之稱的西嶼鄉最多。

(b)石塔
例一:鎖港南北塔(為防風而建)
鎖港里原有一小丘,因強勁的東北季風而逐漸消失,當地有諺語「鎖管港了一個山,豬母水了一個灣」,說明社里的沙丘被吹到豬母水(山水)的港灣去了,所以在原址上建築兩座大石塔。石塔創建於清道光卅年,有南、北塔,位於舊聚落北方,民國五十一年重建為黑石水泥材料,約十四公尺高,為全澎湖最高之石塔。
註:有時建立石塔後,鄉民會在石塔內放置白雞、龜、蛇等生物,作用在「以之為原靈」。澎湖也盛行龜精蛇精、或金龜神保護人的神話。
 
例二:西嶼鄉塔公塔婆(為避邪而建)
西嶼鄉內垵村因居民常受災難,認定為風水理由(地勢低,北東南有坡地圍繞,西方面海,而海中暗礁與陸地之間形成箭狀,直指內垵聚落),因而興建塔公、塔婆予以鎮壓。形狀為實心圓形錐狀。一大、一小,相對而立,其材質以海邊黑石堆砌而成。

特殊神話
澎湖起源:均為道教傳說,一說是東海的「龍宮」;一說是呂洞賓之「仙屎」;另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後,剩餘撒下的彩石。

特殊景觀
1. 菜宅和蜂巢田
澎湖因強風、鹽雨,幾乎每一塊農地都得用咾咕石或玄武岩砌圍牆,農地大都散佈在住家附近,稱為「菜宅」。圍牆內的農地筆筆相連,遠觀似蜂巢,也稱為「蜂巢田」。

2. 石滬
「石滬」是以村為核心、有產權的捕魚設施。其以玄武岩在海中疊成半橢圓形,魚類在漲潮時進入,退潮時會留在滬內。澎湖縣約有八百多座,其中最出名的是七美鄉的雙心石滬,已成為宣傳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