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運用很自然的生活片段,讓一個男孩與無神論的父親與篤信上帝的姑姑, 在對話的過程中,闡釋嚴肅的生命課題。
十誡,是波蘭藝術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於一九八八年的作品。當時這十個故事是爲波蘭電視台所拍的迷你影集,每一部都以十誡中的一誡作為影片的主題。導演的創作動機在於八○年代中期的波蘭,社會脫序、民生疾苦,人民普遍對政治失望,對更惡劣的未來充滿恐懼。(註1)
個人觀察,身處於百分之九十是天主教徒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和他的律師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藉著編寫「十誡」這一系列的作品,想用現代人的觀點,省思舊約聖經中十誡的內容,重新檢視上帝到底在波蘭人的心中佔何種地位,導演似乎也想藉此跳脫波蘭當時的環境所帶給他的困境與焦慮。
很巧的是這一系列影片,放在廿年後的台灣來看,似乎有相同的光景……失業率、自殺率攀升,物價不斷上漲,每況愈下的經濟指數,人心惶惶。人民厭倦了兩黨政治人物的口水,對於明天是否會更好,沒人有把握……,就在一切道德價值觀模糊,人民對國家失去盼望的時刻,重看奇士勞斯基的十誡,有一種特別的意義。
在這十個故事中,雖然殺人影片(第五誡)曾獲坎城評審團大獎,或是愛情影片(第五誡)被廣泛討論,但我特別偏好第一誡:生命之歌。原因是奇士勞斯基擅長從人性的掙扎面去思考信仰,以至於對聖經的真理較為隱晦,唯有第一誡是比較明顯呈現信仰觀點的影片。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以有別神。
一個聰穎討人喜歡、對科學數學充滿好奇的小男孩波威,因為一隻流浪狗的死亡,引發他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孩子的父親是精通數理的大學教授,篤信科學,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單親的波威長期與母親分離,除了爸爸,最親近的姑姑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引導波威進入真理的人……。
導演把一個關乎人活著最重要的問題,放在一個八歲小孩的心中。他因為看見心愛的狗倒地不起,開始對生命進行一連串的探索:「什麼是死亡?」、「人死了以後會留下什麼?」、「上帝是誰?」「有靈魂存在嗎?」若與大學教授的父親相較,波威的心靈是更敏銳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在同一天早上,他因算對了數學題目而欣喜,隨即看到死去的狗,他突然覺得一切知識的獲得,阻止不了生命的結束,人活著是否有更重要的事?
生命是一個禮物
在波威的心目中,博學精準的爸爸是他崇拜的對象。當他收到爸爸送的聖誕禮物:一雙溜冰鞋。簡直興奮到不能自已。冬天的湖面終於結了冰,爸爸按照數學公式把冰的厚度精確演算,晚上還不放心去鑑定了一番,確定真是沒問題,才讓兒子去溜冰。沒想到,冰卻破了個大洞,孩子溺死在湖中。風雪中俯視冰上的大洞,猶如破在父親胸前的傷口,令人不勝唏噓……。
當波威問起生命的意義時,姑姑回答:生命是一個禮物!唯有上帝擁有生命的主權。我們不曉得何時上帝會帶走我們所愛的人,但每個人來到世界,的確是上帝所賜予。波威的父親萬萬沒想到贈予兒子的一個禮物,卻帶走了兒子……所以,縱然是父母親,也無權留住孩子的性命。整個事件,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人,無力違抗神的旨意……。
父親失去愛子,沒有砸爛計算程式的電腦,卻衝到教堂裡把燭臺推倒。這一點巧妙地證明導演有神論的觀點。是否神創造人時,給人留下一個特別空處,而這個空處唯有上帝的手可以觸碰?人無法從世界得著完全的滿足,除非這個空處被神觸摸。倚賴科學篤信數理的高級知識份子,最後還是來到教堂尋找生與死的答案……。
沉默的見證人
影片的一開始就有一個陌生人,不發一語地坐在湖邊烤火,默然凝視一切……奇士勞斯基在寫完劇本時,一直覺得好像少了什麼,後來在朋友建議下,幾乎在十個故事中,都有同一個演員所飾演的一個路人。在主角所遭遇的關鍵時刻,路人總會出現。大部分的時候是突然看主角一眼,或是對著鏡頭凝視。這個人猶如沉默的見證人,默默地看著事情的發生。他不干預也不涉入,但他看見了一切。也許這就是奇士勞斯基心中的上帝,祂定下旨意卻也掌管一切。就如同教授的電腦畫面,一直出現令人不解的警訊:I am ready!但是,他也讓沉默的見證人在影片一開始,就望著湖面落了淚,對照最後一幕,盛怒的父親推倒燭臺,蠟燭滴在聖母的臉頰上,彷彿悲憐的淚水……。
回到十誡的第一誡,除了神以外,你不可以有別神。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不是仍然在生活中,容許理性科學的判斷,代替了凡事求問上帝?或者把所深愛的人、兒女、工作、服事,遠遠凌駕於上帝之上?「生命之歌」這部影片對基督徒而言,所發的警訊,一樣令人震撼!
問題討論:
1.當有非基督徒遭遇類似影片中主角的苦難時,你如何用神的話語安慰他們?
甚至可以把信仰介紹給他們?
2.你的生命中最首先的次序、最愛的是神嗎?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