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更大的事──使命式職場宣教

作者:喬美倫教師
資料來源:週刊 - 1441期 - 2007-10-28出版

信徒在地上作光作鹽,神國度得以臨到社會上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更新進入神的國度。

一、更大的事
    今天這段經文,夾在耶穌最後的一段很長的講論裡面。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是耶穌與門徒最後相處的寶貴時段,這期間記載了很多祂的講論。經文提到門徒們很憂愁,因為耶穌將要離開他們了。因此耶穌安慰他們,並激勵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v.12)耶穌給門徒一個很清楚的異象,將有更大的事要透過他們成就。我們一起來思想「更大的事」與我們的關係。
    1.子所做的事就是父所做的事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五19)耶穌在地上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所行的每個神蹟,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意志,而是直接領受天父的旨意而做的。父的心意透過子未曾失落,耶穌完全承接了天父的旨意。最明顯的例子是耶穌變水為酒的例子,在迦拿婚宴上,主人的酒沒了,耶穌的母親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約二4)耶穌說這話,是因為耶穌很清楚知道,除非父先指示祂,祂才能去行,而不是出於母親的指示,或是眼前急迫的需要。祂有能力,可是祂遵行父的旨意。
  因此,父跟子之間心意是相通的。父所做的事情完全託付子,因為祂知道子不會耽誤任何事情,經文說:「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約五20)而耶穌一生卅三年的時間,也完成了父所有託付祂的事。
    2.子將祂要做的事,託付給「信祂的人」
    子不但要做父的工,且要把祂所要做的事託付給信祂的人,並且他們要做更大的事。「信祂的人」是指那些相信並領受耶穌基督救恩,並且信神在他生命中所有要成就的事,可以透過他的信,真的在他一生中成就出來。探討潛能開發的人說,人在死前都還有很多潛能尚未被開發出來,同樣地,我們一生的潛能也只發揮到某個程度。上帝創造我們,對我們生命有特定的計畫,我們憑著信心領受,更大的事必定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3.子要我們「做大事」
    當信的人承接子所做的事時,主說:「信我的人要做比這更大的事。」過去我們的理解,認為耶穌當年講道,彼得講道時,有三千人、五千人信主。到廿世紀,當佈道家葛理翰站上講台,就可以對幾百萬人佈道,加上媒體的助效,有千萬人可以聽見福音。然而,當我們今天談到職場宣教、職場轉化時,好像更能形容上帝透過耶穌基督要在這世界所做的一切恢復的工作,讓這被擄掠的世界從仇敵的轄制捆綁中被釋放出來,重新回到上帝國度的榮耀權柄與價值裡。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這大事是主再來以後才會發生,但子說我們在地上時,這更大的事就要發生。因著信徒在地上作光作鹽,神國度得以臨到社會上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更新進入神的國度。
    前陣子,教會為整個社會的轉化禱告,夏忠堅牧師提出所謂「7-12的轉化」,即七個層面,十二個根源。我們的社會需要在七個層面發生轉化:個人、家庭、教會、社區、職場、城市的轉化,甚至國家的轉化。轉化就是將福音傳到社會,且讓這社會的主流價值得以合乎神國度的真理。
  很多宣教學者認為一個社會要在聽聞福音三代之後,才有可能發生轉化。第一代信徒是所謂的被宣教區。到了第二代信徒,在世界價值跟屬靈價值之間會產生更大的拉扯。然後到第三代信徒,基督信仰才開始內化,實踐在生活中。職場基督化,就是把屬靈的真理實踐在職場上。十二個根源是指:政治、經濟、教育、傳播、藝術、科技、錢財、人際、家庭、價值心靈及教會。這是一個全面的轉化。親愛的弟兄姊妹,真正的轉化將要發生在這世代,整個世界會被翻轉過來,這就是更大的事。
    這三、五年間,有很多關於職場恩膏、職場宣教的書籍出版,提到教會不單應負祭司的職分,為社會禱告,傳講真理,也有君王的責任,就是兄姊在各行各業中被興起,把神國度的真理、公義的治理帶到各個行業。《榮耀職場》是身兼牧師和商業領袖的彼得塚平所寫,他藉著事業傳福音,也藉著福音真理擴張他的事業。
  教會這段時間會陸續開始職場的課程,課程規劃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職能提昇。基督徒要在社會產生影響力,執行業務的能力需要被提昇。我們不只是做個好基督徒,不公器私用,傳福音給隔壁的同事。同時我們要在專業上夠專精,才能產生影響力。這階段的課程是「撼動職場新紀元」,講師包括朱黃傑執事,他是台灣大哥大的副總經理。郭瑞祥執事,他是台灣大學商學系的教授。以及紀惟明執事,她曾任多項企業與基督教機構負責人,並且在佳音電台主持辦公室EQ的節目。
  聖經中有兩個在職場上非常具標誌性的人物:約瑟和但以理,他們都有美好的靈性品格,耶和華與他們同在。此外,他們執行業務的能力都逐漸提升。約瑟不論在波提乏的家中或監獄都是個成功的管理者。但以理則常作異夢,在小事上忠心有見識,逐步被提升。
    兩三年前,大前研一寫了《M型社會》一書。M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趨勢會漸趨兩極化,有財有勢的人越來越多,另一端是貧窮弱勢的族群也越來越多,原本社會中居多數的中產階級人數比例大幅下降,這個概念已成為社會現狀。目前台灣社會再貴的豪宅照樣有人買,但也有人窮得去燒炭自殺。在這種社會趨勢下,基督徒不禁要問:我們應如何看待自己在職場上的職分?
  第二階段:職場倫理。很多基督徒有屬靈的信仰和價值觀,也很愛耶穌,但一進到職場,就全軍覆沒。因為基督徒不知道如何因應職業原有的陋習和行規,而過著兩極化的生活,在教會非常愛主,到了公司就淪陷了。
  如何在職場中實踐基督徒信仰?給大家介紹兩本書:《商業高手》講到如何將基督徒的倫理應用在商場上。《商場聖徒》是美國商業界的一位女教授訪問八十幾位成功的基督徒CEO,做成案例,描述他們如何在商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堅持基督信仰。最新當紅的一本書是《微笑工作論》,作者把美國一家規模很小的能源公司,在廿年間變成一跨國(卅一國)公司。他將企業價值觀設定為:一、誠信;二、公平;三、社會責任;四、樂趣。書中提到在種種困難中,如何讓企業價值在不斷拓展中繼續維持。
   第三階段:職場領導。在職場中把聖經的領導概念實踐出來,會做事也會管理。《人生一定要沾鍋》就是談到職場管理,成全別人才是最好的領導。作者是奇異公司元老級的領導人,他把牧者的管理概念運用在奇異公司,產生職工潛能爆炸的影響力。
  人受造,就是要與上帝一同來執掌王權,這是我們受造的目的。聖經說:「人算甚麼,……你竟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八4~5)最初亞當受造,神派他管理一切地上的走獸、天空的鳥、海裡的魚……都服在他的腳下,意思就是指治理。上帝按照祂的樣式跟形像創造我們,並把治理的能力跟權柄給了我們。上帝並不透過天使掌權,天使看起來比人大、且更有能力,可是天使是服役的靈,是僕人。就好像年紀卅歲的僕人,地位上仍然不能大過十歲的主人。
  因亞當的不順服,人從掌權的地位失落了,耶穌暫時比天使小一點,取了人的樣式,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讓我們從死裡復活,且重返榮耀,恢復掌權者的地位。因此,我們被恢復是有目的的,乃是要起來照著真理掌權。耶穌透過教會和信徒已經開始掌權了,我們今天如何與基督一同執掌王權,跟將來我們在永恆中的定位有關;今天越懂得管理,在永恆中主就可以託付我們更大的事。
    有個寓言說,有一個人到了天上,看到倉庫裡堆了很多貨,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天使說:這是上帝預備給你,但你沒有信心領受的,因而被退回。我們不要劃地自限,要明白真理,順服神,起來作領袖。親愛的弟兄姊妹,神對整個人類的呼召就是起來作領袖,起來管理,與祂一同掌權。
    第四階段:職場使命。每個行業除了不斷發展企業、增加利潤,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角色、責任和社會功能,和所謂的企業價值。這階段的企業主,應該檢討企業目標如何與神國聯合,對社會提供何等的價值。
    M型社會是世界的律所造成的社會現象,是不健康的。基督徒如何在這樣的社會型態中找到企業價值呢?馬太福音十九章記載,站在M型社會財勢那一端的少年官,佔盡所有的優勢,可是仍覺得空虛,因此求問耶穌怎樣才能得著永生?他已行了所有誡命,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太十九21)那少年官就憂憂愁愁地走了。耶穌的意思是:要在社會擁有優勢的人,是為了要服事M型另外一端的人。另一群人可能天生就在那一端,若你不把生命貢獻出來,服事他們,你的生命永遠是空洞的。
    少年官沒有回應耶穌的呼召,然而彼得卻很得意,因為他撇下所有跟隨了耶穌,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十九28)當我們把生命奉獻給耶穌,用所有的好條件來事奉這世界另一端的人,就可以拿到神改變這世代的權柄。
    《聖經中的土地經濟學》是講到舊約時代用禧年來平均財富,因此不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聖經的觀念。《信仰與財富》是講到第一至四世紀,初代教會基督徒如何看財富。《財主與窮人》是美國的基督徒學者所撰,九○年代出版,在美國社會產生很大的震撼,因為他提出很多真實的數據。今天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四肢細瘦、肚子圓凸、沒有足夠食物的兒童,因為蛋白質不夠,他們的腦永遠沒辦法發展,他們長大後,腦力永遠不及真正的成人,他們沒有能力與別人競爭。
二、所求得成就
1.奉主的名無論求甚麼,主必成就
    基督徒應該做什麼才能使這地上的律、世界的律改變?要透過職場,透過在社會中所產生的影響力。當我們更具競爭力,可以事奉這個世界,主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十四13)這是職場恩膏。
    恩膏就是能力、權柄。當我們做了子所做的事,子就把權柄、恩膏給我們。職場恩膏是你在某個行業中可以產生一定影響力的機會跟權力。《栽培領袖》一書講到耶穌會的人才學。十六世紀初,羅耀拉招募了歐洲最優秀的知識份子投入耶穌會,到南美、印度、中國、非洲宣教,對全世界教育系統產生很重大的影響力。這群被激勵的修士,遠渡重洋去服事弱勢的族群。到中國最著名的是利瑪竇,他在明朝到中國,將天文學、算學、幾何學傳到中國,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普卡華盛頓是影響黑人命運很重要的人物。美國解放黑奴後,他有機會上大學,後來他投身教育界,開辦第一所黑人的工業學院。他要求所有的學生要提升到符合社會要求的標準。
  英國的威伯福斯,是國會議員,他整合了一群超黨派的議員,組成克拉朋聯盟,在英國國會花了廿六年的時間通過一個關鍵法案,就是英國船隻不准載運黑奴。但是因為很多國會議員就是船公司的老闆,這法案跟他們的利益衝突,因此遲遲無法通過。後來又經過廿年,他們才讓國會通過廢除黑奴制度。
    上述這些人當時面對的環境並不比我們今天更輕鬆,今天我們生活的整個社會制度,是許多有使命的基督徒作光作鹽,在他們的職位上產生應有的影響力而形成的。史懷哲小時候跟鄰居打架,那鄰居打輸後,卻說:「如果我吃得跟你一樣好,我也能把你打敗。」這句話深深烙印在史懷哲的心裡。致使他後來拿三個博士學位,卻去到非洲,服事那些永遠跟他條件不能相比的人。醫療界的南丁格爾,她的影響不只護理界,甚至擴及政治。《靈魂倖存者》也講到很多職場見證。
    還有一些例子。比爾蓋茲大學沒有畢業,後來他創辦微軟,成了全球首富。然後到各地去演講,和妻子共同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專門對一些盲童或第三世界做許多慈惠的事。股神華倫巴菲特,必須花很多錢才能跟他吃一頓飯,但最近他捐獻極大的一比錢給比爾蓋茲的基金會。這些沒有跟隨耶穌的人尚且知道,當他們爬到社會頂端,他們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王建瑄退休後,成立一個愛心基金會,在中國大陸辦小學,每年在各地找成績優良無力升學的學生,幫助他們升學,每年影響三到五萬的失學兒童。他稱這些兒童為珍珠。
    《教會在職場》的作者彼得魏格納認為教會要在職場中產生莫大的影響力,必須培養所謂職場的使徒,才能產生財富轉移。在M型社會裡,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是不正常的。教會的功能就是透過職場的影響力來破除貧窮。這也是耶穌要我們做的事。
    2.主藉我們成就父的工作,使父得榮耀
    主會把權柄跟恩膏賜給那願意起來承接做更大事的人。主說:信我的人要做更大的事。因此,當我們信,願意承接更大的事,主說:你們所求的,我必成就。父的心意可以透過子,子的心意可以透過教會也就是那些信祂的人來成就。父的旨意就可以成就在地上,祂的國度得以恢復,父就因此得榮耀。
    讓我們一起以信心來回應主,承接父的心意,在地上作成更大的事,轉化這個世代,讓父在地上得著當得的榮耀 ! (本主日信息講於2007年8月12日,由陳玉嬌整理,蕭永鑫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