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地震的省思與因應

作者:汪中和
資料來源: - - 出版

地震天災的威力,特別顯出人類的渺小與無助,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依賴性與脆弱性。我們要真心悔改,盡速改變過去貪婪與浪費的不當作為,開始推動心靈、思維、觀念、倫理的革新。

201626日清晨,台灣南部美濃發生了規模6.6的強烈地震,震度5級的區域涵蓋整個西南部,特別是台南新化地區震度更高達7級,由於都會區地質較為鬆軟,強烈的搖晃造成十多棟大樓傾斜或倒塌,衍生出慘重的災情。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最新統計,死傷人數合計有667位,是台灣自1999年集集地震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災情,也是單一棟大樓死傷人數最多的震災。

 

面臨震災的憂患意識

雖然這次地震災情慘重,卻也是一次救災的考核及檢驗。舉凡各級政府機關的應變能力到民間組織的動員,災害資訊的即時完整傳達,交通、維生管線的查報與搶救,收容安置與醫藥衛生的情況,各種救災資源的調度與有效運用,均是必須周詳顧慮到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地震中接受了實戰的操練,必須針對各項缺失切實的檢討並加以改進,以作為未來防、救災的借鑑。

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一項環境災害。由於百年來全球暖化趨勢不斷的上升,依照觀測的數據,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目前世界各大洲的表層地殼都在快速地升溫,不但加劇氣候變化的極端性,也提高發生地震與火山活動的機率;若地震發生在海域,更會加上海嘯的衝擊。因此,對位在板塊邊界的台灣而言,唯有在平時多了解各種防減災措施並落實在生活層面,懷著隨時可能面臨震災的憂患意識,才能讓我們的生命財產多一些保障,將震災的損害降至最低。

 

地震風險評估

要如何提高警覺呢?我們可以藉著科技的進步來預測大地震的發生嗎?很可惜的是,目前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進展有限,一方面受限於觀測儀器的不夠,另一方面是針對大地震能夠進行詳細且多項目的觀測是近30年才推動的工作,觀測的次數不多,資料也十分不足,因此實務上仍然無法推動地震的預測工作。

然而我們卻可以作地震風險評估,好比是我們購買意外險、火險、洪水險等一樣,只是從各種客觀因素去評估發生機率的可能性高低來預做準備,減少萬一發生後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評估,台灣當前的地震風險指數高嗎?

首先,台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的碰撞帶上,是構造活動的活躍地帶,先天性就是地震頻繁的高風險區域。

第二,從1970年以來,全球規模7.0以上的大地震的頻率及規模都在顯著的增強,這是我們不可忽視的現實。根據中央氣象局公布的資料,台灣發生有感地震的次數也在升高。在1999年以前,台灣每年有感地震的次數約在60次左右,1999年集集地震後就突升到每年約400次,但是自2009年以後,更提升到每年約700次上下。這種跳躍式的升高型態,反映了板塊的能量及活躍性在增強,我們不能不防備。

第三,由於板塊擠壓地質環境的相似性,每當日本發生了死傷慘重的大地震,大約相隔510年,台灣也會發生可怕的大地震,也就是地震規模大於7.0,死亡人數高於1千人以上的強烈地震。例如,過去百年來,日本發生的三陸(1896年,規模8.5,死亡人數超過22千人)、關東(1923年,規模7.9,死亡人數超過14萬人)與阪神(1995年,規模7.3,死亡人數超過64百人)大地震,台灣都接續有梅山(1906年,規模7.1,死亡人數超過12百人)、台中至新竹(1935年,規模7.1,死亡人數超過32百人)、集集(1999年,規模7.3,死亡人數超過24百人)大地震。因此,當2011年日本發生了有史以來該國最強烈的東日本大地震(規模9.0,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之後,台灣的大地震風險自然升高。

 

因應大規模地震的挑戰

從以上的因素評估,台灣近期發生大地震的風險係數真的是很高,我們自然要特別的做好相應的防震工作。中央研究院在2015420日向政府及社會各界提出了「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下載網址:http://www.sinica.edu.tw/advice/advice_earthquake.pdf),就是預見未來台灣若發生大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與衝擊可能數倍於當年的集集地震,甚或危及國家的整體安全。因此,中研院呼籲政府應立即研擬具體防災對策據以落實執行,並且加強民眾的地震防災意識與作為,以有效因應大規模地震的挑戰。

日本自1995年的阪神地震後,每年動員數百萬人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也針對地震防災工作及政府體制運作不斷的檢討改進與調整,因此2011年發生東北大地震後,日本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處理災民的救助與避難、維持政府的運作、有次序的推動災害復原與生活重建,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典範。

近來內政部消防署特別建立了「臺灣抗震網(http://www.comedrill.com.tw/)的網頁,提供了有關地震準備的完整資訊,請大家依照建議的準則確實做好防震的工作。我們盼望大地震不要在台灣發生,但是萬一不幸出現,希望都因為做好了萬全的防震工作而一切都平安穩妥!

地震天災的威力,特別顯出人類的渺小與無助,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依賴性與脆弱性。其實不只是地震,其他的災難如嚴寒、酷暑、洪澇、乾旱、颱風都正在各處肆虐,這些極端化的表現,是大自然傳達給我們的警訊,提醒我們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正日益加重,也告訴我們要真心悔改,盡速的改變我們過去貪婪與浪費的不當作為,開始推動心靈、思維、觀念、倫理的革新。這個改革的成功與失敗,實在牽動著我們未來的命運,願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會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