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電影〈年少時代〉觀後感

作者:吳秀菁
資料來源:期刊 - 2015靈糧季刊4月號No.31 - 2015-04-26出版

在末世充滿混亂動盪的壓力之下,唯有「立約的家庭」是上帝愛的方舟。

當六歲的梅森躺在草地上,以天真無邪的雙眼凝視天空時,他喃喃自語說著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一百六十六分鐘過去,影像有如縮時攝影(Time-lapse)般,一個有著相似輪廓的男孩,每幾場戲代表那一年的記事,初戀、失戀、上大學,漸漸地眼神迷濛憂鬱的十八歲梅森,他背著相機走向大峽谷,那個屬於他人生的未知旅程

這部電影令人最大的震撼是,觀眾在銀幕前「見證」了男主角的「成長」。而這是一個充滿艱辛的旅程,從父母親離婚開始,他和姊姊歷經不斷地搬家、轉學、適應新的「家人」、新的朋友,學習重新連結關係…小小破損的心,並沒有隨著外在軀體的長大而修復,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對他而言卻是難以達成的夢想。

從來沒有一部商業電影敢冒這麼大的險,簽一個12年的合約,固定劇組一年只拍幾天,持續拍了12年,只為拍攝出「成長」的細節與真實。〈年少時代BOYHOOD〉被所有媒體評為2014最好的一部電影。不論是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或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可以說得獎無數,柏林影展更是將最佳導演銀熊獎給了本片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原因就在於他用紀錄片的方法拍攝劇情片,影片藉著一個離婚的美國家庭,呈現了美國在近二十年中政治、社會的變動和對另一個世代造成的影響。

 

家庭是一切的根基

伊森‧霍克(Ethan Hawke)飾演梅森的父親,從年輕時的放蕩不羈到中年的沉穩,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雖然婚姻失敗,卻十分在意孩子的父親,雖然隔週的週末才能見面,但他和孩子的相處卻有深刻的愛的關係,特別到影片的三分之二,他再婚再為人父之後,整個人經歷了蛻變而邁向成熟。片中有很多年輕時跟兒女相處,被打槍取笑的片段,他卻選擇以真實性格面對兒女。所以,〈年少時代〉不僅是兒子的成長,也是一個父親的成長過程。當年因為太年輕結婚,不懂得經營婚姻,導致失敗的一家之主,到了中年再婚時,他不再一樣了,但長大的一對兒女卻永遠無法回到童年了

 

「房子」並不等於「家」

由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飾演的單親媽媽,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在離婚後的十二年中間,重返大學完成學業,更力爭上游成為大學教授。但是,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男人,房子愈住愈大、社經地位愈來愈高,卻沒有為她帶來任何的穩定情感,最終她感到無比的空虛與寂寞。因為「房子」不等於「家」。當她面臨兒子要離家上大學獨立生活時,她的情緒就完全崩潰了

導演非常真實擷取日常生活的片段,從影片開始的第一次搬家,媽媽要梅森幫忙把牆壁上的身高表塗掉時,你看到一個六歲的孩子,在塗掉他過去生命裡重要的「記錄」,一個再簡單也不過的動作,卻使人心痛。從此以後不斷更換的「房子」雖愈來愈豪華,孩子們的笑容卻愈來愈少,直到大學離家前,面對母親賣掉房子的決定,他們還是問:「聖誕節怎麼辦?」沒有說出口的話是「我們的家在哪裡?」

 

愛能遮掩一切的過犯

將近三小時的觀影中,我不斷思考的是,這麼耗時又艱難的製作工程,到底創作者的動機從何而來?吸引他願意花長達十二年的時間,來「燉」這充滿了各樣滋味卻能深刻反映生命真實的一鍋湯?閱讀過相當多的訪談資料,終於發現這部影片根本就是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自傳電影。他和男主角伊森‧霍克都是學齡前父母就離婚,他和姊姊們由母親撫養,過著隔週見父親的生活方式。那段時間他最大的感覺是「羞恥感」。七○年代的德州小鎮,幾乎沒有同學父母是離婚的,他每天都害怕被同學問起爸爸的事,而且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存在感,甚至對未來也沒有任何的盼望。

一直到他十三歲時爸爸再婚,繼母的父母是德州南方的傳統基督教家庭,在有一年的聖誕節祖父母送了聖經和獵槍給他,他們完全的接納和愛讓他重拾「家庭關係」的溫暖。而他的成長是一直到高中搬去跟生父住,開始在學校打籃球很出色之後,整個人的狀況才改變。Richard Linklater在訪談中強調,他完全不想批判任何人,只想把自己走過的心路歷程真實呈現出來。因為,他發現離婚的現象,近二十年來在美國太普遍了,但有人清楚的了解「離婚」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嗎?

 台灣在2011年超越日本、韓國,成為亞洲離婚率最高的國家,近兩年離婚率更高居世界第三名。「家庭的崩解」雖說是目前全球的危機,但世界上卻沒有人不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關鍵在於維繫家庭的力量,來自於人的愛或者出於上帝的立約?在末世充滿混亂動盪的壓力之下,唯有「立約的家庭」是上帝愛的方舟,可以躲避一切的試探風暴而穿越一切的艱難。而那唯一的一本關於家庭的教戰手冊,就是影片中梅森的奶奶送給他的生日禮物──聖經。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