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從五重職事看教會的轉化與治理

作者:區永亮
資料來源:期刊 - 2008夏季號 - 2008-05-25出版

五重職事,是代表主耶穌基督裝備祂自己教會的五重功能。教會的領袖團隊或裝備團隊,一定要彰顯出這樣的功能,教會才能建造完整。

當我們從聖經對照四福音彼此的關係時,會發現對觀福音──就是馬太、馬可、路加這三卷福音書──的末了,都記載了與大使命有關的信息(如:太廿八1820;可十六1420;路廿四4453)唯獨約翰福音的末了,卻是以一段非常令人省思,也是令人難忘而感人的對話:「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作為結尾。

牧養與門訓  密不可分

如果我們再花點功夫作更進一步的思想,不難得到以下的結論,就是:大使命與愛主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大使命的動機,是出於愛主而自發性地順服於主所交託的命令──傳福音。另一個結論也是非常自然且科學的,那就是牧養與使萬民作主門徒總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牧養是門訓的方式,而門訓是牧養必然產生的結果。

雖然牧養與門訓是一體的兩面,是密不可分的,但我們必須正視:何謂牧養的議題?否則若牧養不當,想要完成大使命,就會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牧養」(shepherd)這個字有照顧、指引、引導的意思,而這個字的中心思想,更是指「治理」來說的。當然,這個觀念已很廣泛的被應用。但如果把牧養單單只定位在「關懷」上,這樣的應用是非常不足的。

長大成熟  各盡其職

以弗所書四章1116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文。兩年前,台北靈糧堂在主任牧師周神助領導之下,進入使徒性教會建造的工程,從整個教會開始作一些主要的整合。這整合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落實上述這段經文的教會建造原則。這些原則就是:

一、「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是教會建造最終的目標,也是最主要的目標。一個使徒性的教會,是為了要見證基督的完全:是榮耀的、是有權柄能力的,是可影響並改變世界的。在我的牧養觀念裡,教會人數的多寡、建築物的大小、財務的充足與否都很重要,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只有一樣是絕對的,就是能影響、能改變這世界,並成為這地的祝福。

二、「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是教會建造的原則。目的是裝備聖徒,使聖徒能夠有效地服事。我們相信裝備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服事,因此為了服事,就必須要有適合的裝備。針對「服事」,我們也推動或澄清幾個事奉的觀念:在教會中所做的叫做「家事」,唯有在其他的生活環境中所做的,例如在職場中所做的才叫作「服事」(ministry),所以每位在職場上工作的信徒,都應當扮演一個傳道人(minister)的角色。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傳道人,「神的呼召」這個觀念就絕不可輕忽。我們鼓勵每位弟兄姊妹發掘他們的恩賜,發揮神所賜給每個人屬天的能力,來影響、轉化這個地。不僅看重每個人的才幹,更被鼓勵去使用恩賜,並且在不同的恩賜運用中,發展出合一的風格,成為一個有力的團隊。

三、「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弗四11) 以上這些是聖經所帶出的裝備方法。五重職事是代表主耶穌基督裝備祂自己教會的五重功能;這不是一個架構的建立,乃是一個裝備功能的發揮。不僅缺一不可,同時更要講求平衡與合一。教會的領袖團隊或在裝備團隊的事上,一定要彰顯出這樣的功能,教會才能建造完整,否則教會只會突顯出某一方面的功能或缺乏另一方面的功能。

成全並裝備聖徒

所以我們針對「牧養」這個觀念,在過去的兩年多,作了一些突破性的調整:

一、牧養不再只是關懷,更在於如何成全信徒。

二、因此我們的裝備也作相當大的調整。裝備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實際經驗的分享與運用,例如針對周牧師所帶領的使徒性團隊(此團隊由五重職事的裝備功能所組成)所領受的教會異象或目標,教會將裝備的基本課程設計在主日的講台信息。然後在週六再開設相關且具實務性的中階課程,供教會中的小組長、全職同工及有興趣的弟兄姊妹一起來學習。例如目前所新開的先知性事奉、醫治事奉及職場事奉等課程,都非常受到大家的歡迎與肯定。最後在週間或一些特會,再開高階的課程,供已在這方面正在事奉的弟兄姊妹,作更深入的研習來充實自己。我們強調的重點是:裝備是為了事奉,因此事奉有果效必須有這些裝備。

三、在進行這樣裝備的同時,教會要引進合宜的社會資源與機會,好讓弟兄姊妹投身參與其中。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透過他們的專業,用生命來見證所傳的福音。台北靈糧堂一線服務業事工有社區性的福音中心,如深坑福音中心、五分埔福音中心;也有地區性的福音中心,如萬華靈糧福音中心、永和靈糧福音中心,都是這樣產生的。

進入生活與工作中  發揮影響力

正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整個牧養的結果或是裝備成全的結果,就是弟兄姊妹走進社區,按著他們生活及工作的環境,因著主的同在,並用神蹟奇事印證所傳的道,使宣教植堂成為教會生活的常態,這就是使徒性教會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主用來轉化這地的一個主要力量。

最後,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傳承這個問題。當我們想到裝備,或使萬民作門徒時,我們一定會想到「傳承」這個觀念。「傳承」如果要落實,一定要傳遞好的東西,同時也一定要很樂意地去做傳承的工作。換句話說,作為一個教會的領袖、門徒的裝備者,或成全群羊的牧養者,有兩個特徵絕對不可缺少:第一,要有為師之能,第二,要有為父的心。

生命是最好的教材

一、要有為師之能。兩年多前,當我們教會為了轉型為使徒性的教會而進行整合時,有同工問我:「裝備課程該用那一套教材?」我笑著說:「我並沒有一套特定的教材,但是當我們要上課時,自然會有教材,而且那套教材一定是最好的教材。」

我的理念是,作為一個教導者,其「本身」就是教材。在特定的時候,對著特定的學生,我們為他們預備一套特定的教材;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生命的傳承。我們知道,唯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真理,才能傳承。若只是藉著別人所提供的資料來傳承,所帶出的果效非常有限。生命影響生命,永遠是傳承非常重要的原則。

喬美倫教師將有教導恩賜的傳道人呼召出來,不是立刻任憑他們去找現成的教材,湊成資料就開課,而是協助他們「編」出上課的教材,並經過一些操練,才讓他們去教導。她半開玩笑地說,這些老師都是被她逼迫出來的。我們不是沒有參考其它現成的教材,但當我們教導或裝備別人是為了傳承時,所傳承出去的資料,必須是教導者生命的經歷,是教導者自己的東西。

以愛心澆灌門徒

二、要有為父的心。保羅說:「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林前四15)為什麼這樣說呢?何謂為父的心呢?身為一個牧者,這些年來,我深信為父的心,是一個「真」牧者必有的特質。為父的心就是一個教導者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給出去,只期望所牧養、裝備的門徒比他「更好」。這裡所講究的,不是好教師所著重的能力,乃是「為父之心」的愛。正如保羅所說的:「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

這兩年多一路走來,看見同工們不分彼此同心建造教會,越來越多的弟兄姊妹明白並領受主的呼召,開始在生活所處的環境中發揮轉化的影響力。一個活的身體,就是一個榮耀的教會在愛中漸漸地被建立起來。對我來說,這是何等榮幸的事,也是何等感恩的事!

(作者為牧養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