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宣植異象與策略之落實
作者:◎葉嶺楠牧師(宣教植堂處處長,愛鄰協會秘書長)
資料來源:期刊 - 台北靈糧堂60週年感恩特刊 - 2014-10-21出版
台北靈糧堂自1989年從「耶路撒冷型」內向教會,轉向為「安提阿型」外向教會;1998年起宣教和植堂朝「強本南進」、「強本西進」,乃至「強本全進」。在策略上是:將台灣分為六大區由牧區認領進行植堂工作,動員各牧區小組共同參與和協助;而海外植堂仍由當時的植堂處負責。(註)
海外的宣教設定以「四中」為主要目標,而海外的植堂則以差派人才和就地取才,在各國開拓分堂。不僅是台北母堂有宣教植堂,各個分堂也被鼓勵宣教植堂。因此,台北靈糧堂目前已是曾祖父母堂的身分。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堂去開拓分堂,而分堂的分堂也再去開拓分堂及宣教。
七年前,我們以台北市為起點,在牧區所在的行政區設立地區型或社區型福音中心,再延伸至新北市、外縣市及外島。五年前領受並聚集台灣的眾分堂,傳遞在台灣「遍築」(禱告祭壇)和「遍植」(植堂/福音中心),特別是城鎮和偏遠鄉鎮地區的基層百姓(目前台灣共有368個鄉鎮市區)。
在台灣,我們也有跨文化的宣教和拓植,主要對象是印尼語族群、菲律賓語族群,以及近期開始的越南語族群、英語和西班牙語系族群。他們因都使用自己的語言崇拜,其中印尼語區,也在台灣的中南部開拓崇拜點,英語事工(牧區)當中也有西班牙語的小組。我們向這些來台灣工作的、學習的或新住民,傳福音和門訓(也有是來讀靈神的),並預備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宣教拓植。因此,他們已逐漸成為海外跨文化宣教和植堂的一股主要力量;其中被差回原居地宣教植堂的有:印尼、馬來西亞等。
此外,教會的青年區和英語區,也有從海外回歸的年輕一代;他們自小到國外讀書生活,能聽說讀寫流利的外語,且保有中文的根基,容易適應異文化的環境和人際互動。有些被栽培成為教會全職牧者,除了牧養和門訓來台的外籍人士外,同時也是我們進到異文化宣教拓植點的關鍵團隊。我們相信,主一直在預備我們,並同時差遣我們回應宣教的大使命。
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們在海外華人地區,我們的骨肉之親當中,建立福音據點,從禱告開始,到小組、主崇的裝備訓練和職場教會,也在資源、策略及訓練上彼此幫補。東南亞的泰國和緬甸等地是神賜下的機會,使我們能在較偏遠的地方服事少數族群和特殊族群,並建立教會、神學院、學生中心、戒毒中心等弱勢關懷事工。在歐洲,可以從吉普賽群體中就地取才、育才和用才,建立跨文化分堂並轉化社區。主也讓我們有分於對屬靈兄長猶太群體的愛,透過與以色列的彌賽亞教會(Messianic congregation)連結,服事回歸的窮苦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
宣教和植堂是永續的行動,因此我們需要有從主來的異象和策略,預備好人才,以團隊的方式,在主所定的時間,去到有馬其頓呼聲之處。不僅如此,還需給予持續的禱告、支援和關顧。為此,我們也制訂宣教士差派辦法及植堂策略作為依據,按不同地區和情況作調整,以及定期評估和更新。盼望靠主恩典,使我們從「有宣教的教會」,進到「宣教的教會」。
註:台北靈糧堂拓植事工原隸屬於宣教部負責,1988年後植堂浪潮湧起,事工繁重,1992年元月起另設專責此聖工的植堂處。然而植堂處已於2009年1月1日起轉型為「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本堂的拓植堂事工則與宣教處合併,並更名為「宣教植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