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遊行之前,我從主所領受的啟示,可用「混亂」兩字來描寫。二○一三年無論是九月的馬王政爭,十月的食安風暴或十一月的修法爭議,都可以看到一個特色,就是混雜所帶出的混亂。九月政爭,混雜了許多黨派利益,遮掩了事實的真相,造成立院空轉,朝野對抗的混亂。十月黑心食品越滾越大,因食品中混雜了標示不實的成分,造成人心惶惶,不知如何購買的混亂。十一月修法爭議,在立委為同志爭取權益的過程中,混雜了同性戀運動人士的性解放元素,造成少數政策強勢壓制多數沉默弱勢的混亂。一言以蔽之,哪裡有混雜,那裡就有混亂。這是撒但要偷竊、毀壞神的命定,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古老的方法。伊甸園事件告訴我們,撒但在神純淨的話語中,混雜了牠自己的意思,使亞當夏娃做出錯誤的決定,拱手將治理大地的權柄讓給了撒但,造成人類歷史活在謊言的混亂中。
「1130」之後,我們雖然在凱道上成功的表達了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守護婚姻與家庭價值的訴求,許多媒體卻似乎視而不見,明明有十五萬人以上的人參加,卻被說成只有一、二萬人聚集。不到千人聚集的同志主張被大幅報導,十五萬人以上的訴求卻點到為止。如此偏差的報導誤導了台灣的百姓,以為同志陣營才是多數,他們的主張應該受到尊重。面對世俗媒體不公正的報導,許多人感到沮喪和洩氣。在這裡我要呼籲弟兄姊妹不要因此灰心失志,有兩句話要與大家共勉之。
情緒不隨偏差報導起伏
第一句話是「寄望從世俗媒體得幫助是枉然的。」因為世界是臥在惡者的手下,整個世界系統基本上是敵基督的。正如保羅所說的,這世上有權位的人若歡迎基督,就不會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參林前二8)撒但是世俗媒體背後的藏鏡人,以人本主義的手段操控媒體的偏差報導。耶穌受難前,由宗教和政治領袖所主導的大眾傳媒,一致報導耶穌是私生子、貪食好酒、精神有問題、被鬼附的人。彼拉多查不出耶穌有犯了任何該死的罪。官方操控的群眾大聲喊著:「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他們因為聲音大就得勝(參路廿三21~23)。耶穌復活後,官方版的大眾傳媒說耶穌沒有復活,祂的身體被門徒偷走了。由此可知,想從敵基督國度的媒體得幫助是徒勞無功的。教會固然須與世俗媒體保持好的關係,但不應寄望世俗媒體有公正的報導。
我們要效法初代教會的門徒,雖然大眾傳媒敵對他們,他們卻以小眾傳媒的方式,翻轉了當時的世界。從教會歷史來看,神國的擴展是根基於門徒的小眾傳播,而非世俗的大眾傳播。雖然當代教會可以使用大眾傳媒來擴展神國,達成媒體宣教的目標。但人與人直接接觸的小眾傳媒,仍是無法替代的最佳通路。因此,不管世俗媒體有沒有報導或偏差報導,我們不要受影響,最重要的是不斷傳講基督,如保羅所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我們的情緒不需隨世俗的媒體高低起伏,正如七十個門徒傳福音回來,心中充滿喜樂,不是因為世俗媒體大幅報導他們的神蹟奇事,而是他們親身經歷福音的大能。教會轉化台灣的動力,不是靠媒體的報導,而是靠門徒的宣講。
要有歷史性的眼光
第二句話是「我們要有歷史性的眼光。」「1130」有十五萬以上的人走上凱道,不是一天造成的。過去十五年來,神在台灣教會累積了許多能量,才有今天「1130」的成果。雖然世俗媒體偏差報導,誤導人們相信少數人的意見是多數人的意見。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告訴自己,「1130」是台灣教會歷史新的里程碑,是神榮耀作為的見證。若不是十五年前,神差戴冕恩牧師來台,開始了教會合一的旅程,興起了各地的牧者合一團隊,「1130」不會有700輛遊覽車從各地前來凱道。若不是五年前,神差慕約翰牧師來台,開始傳講祭壇的信息,訓練各地的代禱者和牧者,建造城市和國家的祭壇,「1130」不會如此有組織有策略的動員。
領受耶書崙的恩膏
面對二○一四年的挑戰,在最近的禱告領受中,主給了我申命記卅三章26~29節的經文:「耶書崙哪,沒有能比神的。祂為幫助你,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祂在你前面攆出仇敵,說:毀滅吧。以色列安然居住;雅各的本源獨居五穀新酒之地。祂的天也滴甘露。以色列啊,你是有福的!誰像你這蒙耶和華所拯救的百姓呢?祂是你的盾牌,幫助你,是你威榮的刀劍。你的仇敵必投降你;你必踏在他們的高處。」「耶書崙」是神對以色列的一種愛的暱稱。在摩西為每個支派釋放先知性祝福後,神又感動他為以色列所有支派釋放集體性啟示,因為他們即將進入迦南美地,開始得地為業的爭戰。這段經文是以色列人得地為業的保證,我稱它為耶書崙的恩膏。如果台灣要在二○一五年進入宣教一百五十年來最大的復興,台灣的眾教會必須領受耶書崙的恩膏,它是集體的恩膏、得勝的恩膏,也是得地的恩膏、保護的恩膏。求主在二○一四年用耶書崙的恩膏大大膏抹祂的百姓,在激烈的爭戰中,神是台灣教會的盾牌和威榮的刀劍,祂要敗壞仇敵一切的作為,在台灣的屬靈天空顯其威榮,為我們趕出仇敵,將五穀新酒賜給我們,也要將天上的福如甘露傾倒下來,帶領台灣進入神榮耀的命定。哈利路亞!阿們!
(作者為靈糧國度領袖學院及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院長、台北靈糧堂啟示性事奉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