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走過憂傷路(下)
作者:口述◎葉美珠 整理◎楊玉華
資料來源:期刊 - 2012年 冬季號 No.22 - 2012-10-14出版
在「伴你走過憂傷路」的支持小組中,通常我會讓他們確認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真正難過的是什麼事情後,再幫助他們處理心中的情緒──孤單、寂寞、沮喪,以及重新面對。
三、健康走過哀傷
「伴你走過憂傷路」支持小組與課程內容
最近,我們剛結束為期八週「伴你走過憂傷路」支持小組的課程,有十二位組員(加上老師將近廿人)都經歷過親友的傷逝,幾乎80%以上的都表示:經過了這八週之後,他們才知道不需要再ㄍ一ㄥ了──不需要勉強壓抑所有的憂傷情緒,特意表現得很剛強。
原來,有些人來到教會,以為基督徒需要很剛強,要時時面帶微笑。然而,當他經歷了失落與悲傷後,就覺得要剛強好難。可是大家都期待他還是跟以前一樣,而且要越來越好。他沒有經過處理悲傷的過程,所有的情緒都隱藏在內心裡,因此來到我們小組,有機會講出來之後,整個人就得著了釋放,也就能重新面對。否則,之前有的傷逝者每一次來小組,ㄍ一ㄥ在那裡其實很痛苦、很難過的,還要故作堅強,說沒有關係、我很好……。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我們不瞭解這種「失去」對傷逝者的生活產生了多大變化;而且教會的文化也讓我們以為需要表現得很堅強。雖然我們隨時可以靠著主喜樂、堅強,但是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與所處的階段不同;我們不能主觀的認定,希望所有的傷逝者都可以立即走出憂傷。
.「伴你走過憂傷路」三階段八步驟
「伴你走過憂傷路」課程共有三個階段:震驚→面對→接受。並有八個步驟。
1.震驚:承認失去、承認憂傷
在「伴你走過憂傷路」的支持小組中,通常我會讓他們確認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真正難過的是什麼事情?當他們瞭解自己有哪些情緒後,再幫助他們處理心中的情緒──孤單、寂寞、沮喪,以及重新面對。
一般的小組因為缺乏共通性,如果有人連續三個禮拜,別人會想「這個禮拜又來了」、「又講了」,而他也會覺得自己是異類,別人不了解。
支持小組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大家都有同樣的經歷,可以互相瞭解、接納,彼此在分享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是異類,或是不被了解。
所以很多人在講述的過程當中就發現到:原來在他的心中有許多隱藏的憤怒,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其實他心裡面有一些情緒,因著失喪而非常的生氣、憤怒和內疚。也因此,他才開始學習要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2.面對:經歷憂傷、回顧過往、總結告別
當我們在牧養、關懷傷逝者時,除了要瞭解他的情緒,讓他有機會說出來,還需要幫助他能夠回顧過往,向死者告別──說再見。在這個階段,當他的情緒得到紓解與處理後,我們就幫助他整理對逝者的懷念,例如製作手冊、紀念冊、power point等。
有一個組員在先生過世以後,製作了一本紀念冊;她分享說,這本紀念冊裡面放了所有的會友和家人對先生的懷念,讓她從各個層面更加瞭解和珍惜先生過往的事蹟,所以到了課程最後,她才能跟過世的先生真正說再見。
一般的喪禮中會有一個很正式的告別式,可是通常在那時候要說出再見真的很難。所以我們會在小組中讓組員有機會寫信給逝者,向逝者真正說再見。而我發現,在傷逝過程中,這一個過程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不願意說再見──向死者告別時,就會一直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裡。只有當我們說再見、願意放手的時候,我們才能重新開始與現在的生活重新連結,告別過去的關係。
我在美國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喪禮,死者是友人的祖母,享年一百歲,在喪禮的最後,所有的親人一起將手中的鴿子放掉,當鴿子飛上天空時,讓人有一種釋放和自由的感覺,就好像她的祖母回到天家。所以在小組中,我常會帶他們做一些禱告,想像一個放手的畫面──與所愛的已逝親人在關係上告一個段落。在禱告中,有人看到他們的家人和上帝的手,就好像上帝以自己來代替所愛的家人,重新在地上跟他們建立一個新的關係。
3.接受:調整空缺、重新上路、歡慶分享
向逝者說再見是非常的重要。總結告別後,才能重新調整生命的空缺,重新上路。我發現,在那八週內,組員們若能用心寫日記,對逝者作一些回顧,以致最後能夠向逝者說再見的時候,這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釋放。因為他們在課程快結束時,臉上的表情與剛來小組時,是很不一樣的。常常有人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是走出悲傷,其中一個明顯的記號,就是當一個人可以以神的眼光來重新解讀她/他的人生。
案例:我曾經帶領一位組員,因為她的先生突然發現罹患癌症,五個月就離世,所以她每一次來到支持小組,都會問「為什麼神沒有聽禱告,讓先生離開世上?」一直到整個支持小組課程結束後,她約我出去時,還在問我同一個問題。雖然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神也慢慢地開啟她,她也經歷到很多的釋放,可是她那時剛信主,不能瞭解上帝為什麼把她所愛的人帶走。她覺得應該有一個答案,而她也很生氣為什麼連我也不知道答案。這種失喪,對一個初信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後來支持小組再次開課時,我邀請她來幫忙,陪伴一些組員,她起初非常拒絕。可是有一天主日早崇拜謝院長在講道時,講了一句托爾斯泰說過的話:「人生活的目的,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服事神」。她突然覺得這給了她一個人生的意義和方向。她以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女強人,而她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賺很多錢。可是從她的生先過世之後,她就兩年留職停薪不工作,要好好思想她的人生到底要什麼?
那天早上當她聽到謝院長的信息的同時,上帝賜下金粉在她手上。當時她坐在我旁邊,她告訴我:「上帝給我金粉,我覺得上帝給我一個感動,就是要去幫助一些人走出悲傷」。但她也很怕一到小組就會開始哭,甚至還問我可不可以不要參加。結果她不但上陪伴他人八週的課,而且很認真的分享和支持組員們。以前她的人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賺錢,可是她第一次發現她可以幫助別人,陪伴她們時,她就發覺她的人生是有意義的。現在,她已經不問我「為什麼」了。因為她已經可以瞭解生有時,死有時,萬事都在神的手中。並且她也找到她人生的意義──可以服事神及人。
總結
經歷失落後,所有哀傷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不正常的乃是長時間陷在憂傷中,造成不良的後果。
.宏觀與微觀──失落與憂傷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失落與憂傷:人類最大的失落乃是永死,在人類墮落時發生的,這帶來與神永遠的分離,也帶來永遠的憂傷。
從一個微觀的角度來看失落與憂傷:在永遠的失落與憂傷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永無止息的失落與憂傷,直到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保羅清楚的指出在永死與基督的再來之間會經歷痛苦和憂傷。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 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八22~26)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啟廿一1~5)
生命中的失落與憂傷,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可以幫助我們接受人生難免會有無止息的失落與憂傷;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帶給我們勇氣和堅忍,能面對有限人生中有失落/死亡和憂傷。我們都在等候耶穌再來所帶來的最後的得贖和恢復。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一3~7)
唯有在「現今」的失落中經歷神的同在,就確知永恆的同在會是真實的。無論牧者或小組都只能陪傷逝者走兩個月,但我們的主能伴傷逝者走一生。但願每個人在這哀傷的路上,都能遇見這位「復活的主」。
(作者為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專任老師;在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帶領「伴你走過憂傷路」支持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