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從宣教策略與人才培訓看未來的展望

作者:口述◎葉嶺楠 整理◎楊玉華
資料來源:期刊 - 2012年 冬季號 No.22 - 2012-10-14出版

展望未來,不僅在台灣本土需要建立大量的人才培訓,在海外也同樣需要訓練機制。合適的工人是個關鍵,此外,教會需要強化普及的宣教教育。

按:現任宣教植堂處處長的葉嶺楠牧師,在台北靈糧堂參與宣教事工將近廿年;以下是他從宣教的回顧、現況,並從宣教策略與人才培訓來看未來展望的分享。

今年正好是我返台進入台北靈糧堂服事的第廿年。十八年前,我開始參與靈糧堂的宣教事工,當時教會僅有一對宣教士夫婦宋義哲和林雪玲牧師在日本宣教,成立「異鄉人之家」服務中國留學生。爾後有卓映雪宣教士被差至泰北與夫婿張雨牧師從事福音戒毒事工、陶士靜傳道至南非、關培英姊妹至中亞。教會自二○○三年起開始領受「四中」的宣教方向;兩年前(二○一○年)教會將宣教與植堂事工結合在一起成為宣教植堂處。

其實廿多年前,教會就曾差派宣教士到日本與泰國宣教,持續的時間不長;之後的十七年才有較多力量投入泰國,並在十年前投入中國宣教。

 

宣教的回顧與現況

一、中南半島

在中南半島宣教發展的成果最為顯著。我們在湄公河流域共有三方面的發展:1.建立教會/分堂、2.社會服務關懷、3.工人培訓。目前在泰國或是在緬甸、寮國等鄰近國家,總共建立了近卅個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分堂。

泰北新生命戒毒中心的張雨、卓映雪牧師夫婦所服事的地區以山區為主;十多年來,不但在泰國和緬甸建立了十八間的分堂,並且藉著福音戒毒進行社會服務,已成為一個宣教的平台和管道。泰北清萊主恩堂李暢榮牧師主要是在清萊市區建立當地人的華語教會,設學生中心栽培學生,接納在山上少數民族的傳道人,支持他們建立教會,成為分堂;將近有十間分堂都位在泰國和緬甸。

在工人訓練方面,我們將神學教育延伸到泰北,以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泰北分院)為人才培訓的基地。開始的時候是以生命培訓學院培訓工人,於二○○五年開始招生,因為在當地很看重神學院的學位,因此在二○○八年轉型為靈神的泰北分院。

三年前,教會差派陳瀅心宣教士回緬甸家鄉仰光宣教。去年開始設立學生中心,收容偏遠山區孩童。同時,也聚集年輕人建立禱告祭壇、小組等。期待下一個十年可以在緬甸有更多為主做工的機會。相信政治逐步的開放會帶來經濟、宗教等各方面的機會。

二、中國

二○○三年我們正式派同工到上海開始建立宣教據點;近十年來,除了上海之外,我們在北京、廈門以及內陸都有宣教的據點。

中國除了宣教,也是差派宣教士往西走的一個很重要的基地。在工人訓練的機制和差派,我們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健全的模式,好讓台灣和中國的同工一起將福音往西傳。今年我們已正式進到中西部,並希望接續從新疆跨到中亞、中東及歐洲。

三、中亞

對我們而言,較具挑戰的是跨文化的宣教工作;而中亞的吉爾吉斯明顯是跨文化宣教。之前,我們差派翔鷹宣教士,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吉爾吉斯建立據點;下一步希望與當地教會合作,訓練工人、建立分堂。與我們一起加入中亞跨文化宣教工作的,還有蘭陽靈糧堂以及我們在中國北部的團隊。今年六月底到七月初由蘭陽靈糧堂黃英豪牧師帶隊,並有北部的四位同工一起去吉爾吉斯短宣。

由於是跨文化工作,所以語言很重要,特別是俄語和當地語言。俄語的優勢是一路到以前的東歐地區都可以通行。商務、學習語言、教中文和英文都是可行的方式。

四、中東

在以色列的策略是同工以定點巡迴的方式,配搭回歸猶太人建立的教會,把各地對以色列有負擔的華人及資源帶到他們當中;接續則是派短宣隊到他們的教會參與事奉,特別是弱勢關懷服務。

起初,我們在以色列是建立禱告中心,現在不僅有禱告,而且跟當地的教會有實質的連結。希望除了與猶太人連結之外,也與巴勒斯坦人建立的教會有事工上的連結,參與他們所做的社會關懷。因為他們在信仰上不僅會被攻擊、受逼迫,在生活上也是處於被排擠的情況,我們希望弟兄姊妹不只是去禱告,也能在當地參與一些實際的事工。

另外,我們希望也能在中東海灣國家有定點巡迴的事奉,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等。先做中國工人的工作,再接觸當地的穆斯林。另外,我們更支持一項「阿拉伯人向阿拉伯人宣教」的事工;我們除了用實際的金錢支持受過裝備的阿拉伯人在中東地區宣教植堂外,也安排短宣隊去到當地作探訪與關懷。

三年前,我們支持在埃及的兩對夫婦在鄉村傳福音、建立教會,如今已經建立了兩間教會。

 

未來的展望

1.人才培訓

展望未來,不僅在台灣本土需要建立大量的人才培訓,在海外也同樣需要訓練機制。除了泰北,在中國我們需要有更強大的訓練平台。而緬甸目前已有陳瀅心宣教士在當地設立兒童中心,接下來會在城市做年輕人的工作,並要建立教會。中國也要繼續開拓,未來的重點除了台商之外,還要做當地人的訓練與裝備,預備進入跨文化的宣教階段。

合適的工人是關鍵;在中亞,我們是透過韓國的宣教士──在當地建立教會後,再訓練當地的工人──我們與他合作,支持他所訓練好的工人在當地宣教,建立教會;每一年定期去探訪關懷、協助訓練與支持當地人。「就地取才,訓練當地的人,來作跨文化的宣教植堂」,在中亞、中東、非洲都可以採用這個方式。

此外,教會需要強化普及的宣教教育安排更多進到跨文化地區的短宣隊伍,鼓勵青年的弟兄姊妹帶著福音使命、以帶職宣教的方式到海外去。宣教工場中的中南、中亞、中東、甚至非洲,都很需要各種專業人才。教會中的年輕兄姊、英語崇拜的兄姊和退休族群等,都是教會下一波海外宣教的關鍵資產。

我們初期在日本的宣教士宋義澤牧師夫婦是一個榜樣,他們持守至今已超過廿年。去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之後,因著台灣對他們給予支持和關懷,使得許多日本教會主動到台灣來觀摩,參加我們所舉辦的聚會,如:天國文化特會、回家聚會等。相信東北亞教會的復興,日本要在其中,且不會被遺忘的!

2.宣教策略

母堂和各個分堂需要連結,將資源、人力做有效的運用。我們在海內外三百多間的分堂若是一起來宣教植堂,其力量和果效是可以預期的!在中亞、泰國和中國宣教上有連結的分堂,目前有台東、花蓮、宜蘭、新竹、桃園縣府、南投、東勢……。期待台灣遍築祭壇、遍植堂會,帶來國家社會轉化;很快的集結成宣教大軍,回應主耶穌吩咐「使萬民做主門徒」的普世宣教使命!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處長)

 

你我都應該是宣教士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廿八19)

從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來看,傳福音/宣教應是每一個人的使命。然而在過去,許多人認為宣教只是少數人的事,特別是跨文化宣教,需要有神特別的感動與帶領而去到異國異地傳福音。在被教會或差會差派前,他們必須經過嚴謹的訓練,如神學、跨文化、語言等。

若是從大使命的角度看宣教,就是弟兄姊妹帶著福音使命,透過個人的生命、生活和工作等見證主,並將福音傳出去,並建立教會。因此,宣教一定要「走出去」傳福音;而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應該是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