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不毀的愛──大樹與四川醫療隊
作者:張儀貞
資料來源:期刊 - 2009春季號 - 2009-03-15出版
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某一小城,由幾間板屋所合成的臨時醫療所雖然不大,但是內科、外科、掛號和藥局一應俱全,從台灣來的醫療團隊馬上就要開始看診。
編按: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點廿八分於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8.0強度之地震,災情之慘重,創傷之廣,是台灣一九九九年921大地震的卅至四十倍,相當四十五顆原子彈威力,強度是921的五倍強,重災區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為整個臺灣的面積還大三倍,估計約有超過十五萬人以上死亡。在一片斷垣殘壁中,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裡,其實教會早就組成各樣的救難和救援隊,成立心靈輔導站,排除萬難,將救災物資分送到各個災區,在那裡進行安慰醫治的工作,完成主所教導的──做在一個最小弟兄身上的服事。
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某一小城,由幾間板屋所合成的臨時醫療所雖然不大,但是內科、外科、掛號和藥局一應俱全,從台灣來的醫療團隊馬上就要開始看診。一大早開始,就有許多人開始排隊,已入寒冬的陽光下,仍有些許溫暖,自512地震以後飽受身心靈折磨的倖存者,面無表情的臉孔上,仍然讀得出孤單無助和茫然。
林慶豐醫師是第二次帶團來到這裡。能讓他放下自己忙碌的工作和需要照顧的家人,提著行囊就跟著醫療團出來,原因也只有一個──這裡太需要醫生了!一個中年婦女被幾個人送來,原來她在橋上跳水自殺,被救了上來。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若要問起,答案也幾乎一樣:失去家園,失去親人,一無所有,也一無所盼。其實在這幾梯次的服務裡,這個醫療團已經服務了一千五百多人,大部份的病人是內科、骨科和精神科,其中尤其是精神科,據統計有災後症後群的佔了將近百分之四十五點六,而其中有自殺意念的超過三分之一。
然而,最讓人心疼的是下一代。一個六年級的小孩寫著:「我失去了我的姊姊;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筆記本;我失去了我的老師;我失去了一個可愛的校園和可愛的家。」還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說:「我似乎永遠不能再踏上讀書的路,地震後循循善誘的姑父和最疼愛我的大姨都被埋,學校裡最珍貴的集體照都沒有了。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夠忘記悲傷,振作起來。」這些孩子是被迫提前長大,孤單地學習堅強地活下去。
因此,林醫師帶領的這個由教會會友組成的醫療團,不止看病打針給藥,當地同工也設立帳篷學校,接待沒有學校可讀書的兒童。未來,他希望能推動以學校為基礎的心理重建工作。當然,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還很多,比方說,這裡已經開始種玉米和栗子,可以協助農作物收成;還有修理生活用具及設備(如衛浴,水電)、英語教學、電腦教學、媽媽教室和才藝品格營(音樂、繪畫、運動、勞作)……。林醫師甚至想過,或許有一天應該開一間澡堂,提供便宜的洗熱水澡的地方,不是因為自己來到這裡常常沒有熱水澡可以洗,而是就像送棉被一樣,這可是最直接的「送暖」呢。
林醫師腦海中浮現鄉民們常常提到的一顆樹:那顆樹很高,地震來時,帶來大水,幾十個孩子因為抱著樹頭得以保全了生命,所以後來他們在上面掛了一面五星旗,來紀念這次的事件。林醫師的心裡也有著這樣一顆「如根出於乾地」,能救人的樹,他心中相信也宣告:上帝就是這顆救拔他們的大樹。
後記:
台北靈糧堂於四川地震後立即籌組「海外賑災小組」,以因應當地的需要。「海外賑災小組」由林慶豐醫師任總召,預計一季一個梯次,一年四次繼續在災區深耕,並期待能結合成人牧區、青年牧區、兒少牧區、神學院和生培的學生,一起進入災區協助當地公共及產業建設、社區生活與心理重建。值此同時,需要整合更多的醫療人員,除了母堂,更期待分堂也能鼓勵醫護從業人員加入。
「雖然醫護人員真的很忙,難得才有幾天年假,但是只要用點心去安排,一定可以參與這樣的服事。」從年輕時就每年到偏遠貧窮地區義診,現接手擔任2009年「海外賑災小組」總召的林志雄醫師,也用四個心態來鼓勵大家:「第一,生活可以很簡單;第二,珍惜現在擁有的;第三、每天例行的工作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最後,就是要落實信仰。」
醫療是宣教的先鋒,四川醫療團隊已經敲了第一塊磚。「我們醫療,上帝醫治(We care,but God heal)」,上帝是這些災民最大的醫生。今天上帝已把呼召放在台北靈糧堂──一起經歷「震得倒的牆.震不毀的愛」──那麼「let’s go ,just do it」!
註:2008年台北靈糧堂已認領賑災地區四川,並且派遣醫療隊服務當地居民三梯次;
2009年教會將致力投入四川醫療服務。若您願意參與醫療宣教行列或收到相關醫療短宣資訊,請填寫P.80的回應資料表。
P55-1災民的眼神中,已看到了生存的勇氣。
P55-2持續的關心與照顧,聞風而來的民眾越來越多。
P55-3臨時架設的醫療屋,可避風擋雨防日頭。
P55-4簡簡單的飯食,大人是滿足,孩子卻有著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