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文薈

Bread of Life
| 列印 | 完成 |

探索印度教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作者:楊芳祝
資料來源:期刊 - 2005年5/6月號88期 - 2005-06-05出版

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南亞海嘯的衝擊,帶給印度、斯里蘭卡、印尼、泰國等國嚴重的災害,更造成百萬人的心靈破碎。南亞的大浩劫也喚醒教會當為其禱告。這四個受災的國家自古以來深受印度教、回教、佛教的捆綁,這世界弄瞎了他們的心眼,使他們拒絕基督福音的真理。特別是印度,在二○○○年五月十一日,人口已正式突破十億大關,成為繼中國大陸之後,第二個「十億人口」的國家。面對許多尚未得救的靈魂,懇求神賜下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臨到印度的百姓,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他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印度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印度教與印度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深入民間生活的每一環節中。印度教是基督教及回教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宗教。印度及尼泊爾均有超過八成的人口是印度教徒,此外,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信眾亦多。印度教隨著經商與移民的路線傳到世界各地,因而非洲的毛里求斯島、印尼、斐濟、甚至在英美都有為數不少的印度教徒。
 
印度教世界
廣義而言,任何人生活在印度教文化之下,或認同印度教文化都算為印度教徒。從宗教的定義來說,印度教是一套多元信仰和系統的網絡,包括哲學(自我實現)、吠陀(宗教儀節和善行)、鄉土式的印度教(拜偶像、玄術、精靈);它吸納任何所接觸的宗教元素,故世人視其為兼容性強,鼓吹平和的宗教。透過克里須那派(Krishna)、新世紀等運動,印度教在全球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少印度教的概念都成為廿世紀後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瑜珈、精神領袖、業、輪迴、超覺靜坐。
 
種族與種姓
印度的種族、民族、宗教、語言多元多樣,一九九一年的統計顯示印度有四六三五個截然不同的族群。族群的分野基於文化及種姓而非語言,乃印度社會複雜的主要來源。構成印度的人種極多,除了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之外,還有許多外來的侵入者,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亞利安人(Aryans)。三千年前,亞利安人入侵,征服印度,排擠原住民(就是今天很多的族群),德拉維達人(Dravidians,原文字根Sindhu後演變為Hindu印度教徒和Indian印度人)迫於屈服征服者;此外亦導致多元混血種族出現(即今下等種姓)。種姓制度乃印度教的基礎,亦奠定了婆羅門(最高和祭司種姓)的統治地位,並且滲透在所有宗教和社會結構內。估計全印度有六千四百個種姓,每一個階層皆獨立分割,各自運作,互不相干。其中高等種姓15.4%,下等種姓56.6%,賤民18.1%,部族9.5%,其他0.4%(不在種姓制度之內)。
 
獨特階級的種姓制度
亞利安人在入侵印度的征服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階級制度──種姓制度(Caste System)。他們把社會分成四種階級,其中最高的階級稱為婆羅門(Brahmans),專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物之人,第二階級稱為剎帝利(Kshatryas),剎帝利與婆羅門一樣,屬於貴族階級,通常指世間的統治者,如地區性的王、武士等貴族。第三階級為吠舍(Vaisyas),即平民,包括商人與工匠。最低階級稱為首陀羅(Sudras),即奴隸,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如清道夫、修鞋匠等,通常也是其他三種姓的奴隸。除四種姓階級外,社會中最低階層的是未被編入種姓制度中的賤民(the Untouchable), 又稱Panchamas,照字面解釋是「第五」的意思,為四種姓以外的人民所形成,被歸為「外人」。
實質上,現階段印度的種姓制度,除了部分的婆羅門階級之外,其他人已不再用舊有的三種姓階級來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因此,有的職業被視為較高等級,但有的職業則受到輕視,甚至某些職業是被視為有污染的,例如與殺生有關的職業(狩獵者、漁夫等);與處理死者屍體相關的職業(屍體搬運工等);與處理人身上排泄物的職業(洗衣、理髮、掃廁所、產婆);皮革業(因與聖牛有關)。
事實上,從事這類被視為污染職業的人,是一種被稱為「阿丘得」的人。他們是那些女性婆羅門和男性首陀羅所生孩子的後代,被視為「不可接觸者」,不可任意轉換職業。即使受到他人的壓迫也不敢反抗,不僅不能接觸高級種姓的人,甚至他們的目光、影子也不可接觸到高級種姓人士,在一些官方報告之中,有時他們甚至受到其他人的殘酷殺害。然而儘管如此,他們卻鮮少反抗,只希望藉由逆來順受,下一世能脫離這種悲慘的生活。這可說是印度教的輪迴(Samsara)與業(Karma)的強烈宿命思想,使人甘於漠視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因為就統治階級而言,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其血統來決定;但為何人人有不同的血統呢?就業的理論來解釋,這是過去所做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階級低下的人往往就因而認命。這種業法(dharma)更認為一個人,無論他是何種階級,唯有盡力完成該階級所應有的義務,才可能從「業」的力量裡面獲得解脫。事實上印度教對法的強調,更維護了種姓制度。雖然在現代文明的政治體系之下,政府已經藉由法令,意欲消除種姓制度所帶來的種種歧視,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卻是難以消滅的,特別是在鄉村地區。
堅固營壘──種族(階級)歧視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印度不同族群與不同階層之間築起了高牆,也為印度社會帶來衝突、紛爭、分化、欺壓、不公義及貧富懸殊的現象。早先,亞利安人征服印度,為了維護他們的血統純淨和統治權,而形成世襲的社會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其背後的堅固營壘是對其他種族(階級)的歧視。而種族歧視有兩個根源,第一是驕傲,即肉體的驕傲,它按外表論斷人,是驕傲的終極面貌;第二是害怕/無安全感。而害怕與驕傲拆毀了促成友誼的信賴,進而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分化。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是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儘管憲法明載人人平等,法律也禁止歧視,當局亦給予下層人士教育和擔任公職的優待,但仍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越來越多賤民要求擁有憲法上的權利,並分享國家的土地和財富,而部落民族向政府討回祖地等亦時有所聞,卻招致攔阻、恐嚇和鎮壓。
傳福音的障礙
基督教所強調的人人受造而平等,在主裡大家都是弟兄姊妹等觀念,與根植於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產生衝突。印度社會的階級觀念甚重,彼此不能越過。印度的基督徒大多來自低下階級,在上的階級即使對基督教有興趣,也不願意為此而與低下階級的人接觸,以致降低身分。低下階級的人也不能越級將福音傳給較高階級的人,因而階級便成了在印度宣教的障礙。
印度政府當局對印度教一直設有保護措施。五十年來,印度憲法明文規定,「賤民」階級的印度人若改信基督教,將失去工作與教育方面所享有的優惠待遇,這一億八千萬的「賤民」若信耶穌將失去社會的保障,但卻可在耶穌基督裡找著永恆的護庇。
 
基督十架拆毀隔斷的牆
基督的十架能對付、克服人的驕傲與不安全感。因此,當我們建立對救主的依賴與信賴,進而可以拆毀我們的驕傲。十字架在我們裏面的工作越深,我們就越謙卑,也能在祂的愛裏越有安全感,使我們能夠不從肉體,而從屬靈的層面判斷人。「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教會不該按人的膚色、種族、性別及背景論斷人,教會擁有並要反映出人類所有基本問題的答案。種族歧視雖然是歷史上最古老又可怕的問題之一,可是教會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主宣告:「我的殿必稱為萬國(萬族)禱告的殿。」(可十一17)。
除非教會成為萬族禱告的殿,否則教會就未達成她的使命。教會是使人聯合的地方,她跨越人的種族、文化、社會階級等。正如使徒保羅教導加拉太人的教會,不論從任何文化背景或性別歸主的人,在神面前都有同等的地位:「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7、28)
 
為種姓制度所帶來的傷害禱告:
文化的罪會代代相傳,除非人們開始謙卑自己,為他們祖先的罪悔改,如同但以理為同胞的罪站在破口上禱告,這罪才會止息。除非我們能用主的眼看對方,用祂的耳傾聽別人,用祂的心彼此相愛,否則我們絕不會有真正的合一。
 
1.求神興起印度的教會,起來為過去亞利安人入侵印度,為印度社會帶來種姓制度認罪悔改;求主耶穌的寶血潔淨、赦免種姓之間的自義、歧視、仇恨、欺壓、掌控、不公不義、忌妒的罪惡,求主釋放饒恕的愛,使得不同種姓之間能夠彼此饒恕、接納;奉主耶穌的名宣告,十字架的大能砍斷種姓制度累代的根源和印度教宿命論的謊言,並且拆毀種姓之間隔斷的牆,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已廢掉種姓之間的冤仇,使不同種姓都能在基督裡合而為一。
2.印度超過70%的基督徒屬賤民及部族社群。雖然一般歸信基督的印度人都來自社會低下階層,屬於受欺壓、被歧視的族群,然而教會必須先對付自己內部歧視的問題,並求神釋放饒恕的愛,使他們能夠饒恕過去那些歧視、傷害他們的高等種姓,並且奉主的名為他們禱告,如此才能從種姓制度的文化傷痕和自卑中得著釋放,因為主教導我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4)
3.求神賜給印度教會謙卑、彼此相愛、合一的恩膏,打破階級的牆垣。由於福音工作者多是賤民,高等種姓因此對其常有非常負面的觀感,認為他們簡單懦弱,追隨殖民主義者的步伐,反印度文化和附和西方思想,所以教會在高等種性這個階層的工作果效微弱。而半數跨文化的宣教士前往部族,其餘大部分則投身於受壓迫的社會邊緣人,很少向城市的中產階級或較高的種姓傳福音,然而面對其龐大的需要,求神賜給教會智慧和策略,預備合適的工人,以愛心和敏銳的態度,打破攔阻帶領他們歸信基督。
4. 求神賜給印度政府當局能有智慧、公平公義來處理種姓制度,及高比率的貧困人口。
 
參考書目及網站﹕
1.普世宣教手冊,大使命中心出版。
2.印度教簡論,作者:呂一中。
3.印度教—─婆羅門教,作者:卡爾。
4. WWW.CCEA.ORG.TW 印度教,作者:郭鳴琴。
5.華神總網頁,印度教世界,作者:何俊明牧師。
6.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製作,作者:程仁宏、陳惠芬、王嘉麗、鄭正成、葛守真。
7.九億失喪的靈魂,作者﹕安德魯(澎湖浸信會傳道),郭鳴琴譯 。
8.末世樞紐戰,作者:雷克喬納。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