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建造/增長 教會建造/增長目錄
舉目觀看──外展導向植宣的教會
作者:喬美倫教師
資料來源:特刊 - 邁向榮耀-台北靈糧堂55週年特刊 - 2009-09-20出版
文章類別:教會與國度
文章主題:教會建造/增長|福音/佈道|宣教|節慶/特會
關鍵字:海外宣教|異文化宣教|宣教|核心價值|55週年慶
外展的教會要有眼光看見世界的需要,要有觸摸世代的決心,也要把這眼光帶給弟兄姊妹,並且有目標地培育人才,來因應這些需要。
在一個教會成為外展型的教會之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觀看,且是用主的眼光來觀看。當世界進入新世紀,亞洲化、綠能化,全球在追尋新的生活方式時,教會要用什麼眼光來看這個世界,要用什麼身分來投入這個世界,是旁觀者?是觀望者?還是先驅者?唯有教會以上帝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才能走在世界的前端,成為時代的先知與轉化的力量。
觀看下一個世代
二○○九年上半年最暢銷的書之一,費理曼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下一個世代,這個世界所要應付的,包括暖化、全球化以及人口爆炸的問題。國家在尋找節能的方式與替代能源,企業在尋求如何與綠能產業掛鉤,而城市則在打造新的樂活方式。似乎大家都對廿世紀科技爆炸所導致的失衡生活感到痛苦,想到再不好好改變生活方式,地球就將要不保,大家也就都玩完了。
廿一世紀的教會要如何看這個世界呢?我們是旁觀者?是觀望者?還是先驅者?廿個世紀以來,教會面對世界的力量,來自以上帝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當西方在十五世紀進入航海的世紀時,教會也從上帝的眼光看見五大洲,於是走了出去,雖然在殖民主義的伴隨下,但宣教士走遍中南美、印度、非洲、中國,以教育、醫療投入宣教行列,成為世界轉化的力量。今天廿一世紀,當全球進入亞半球興起時,亞洲的教會、華人的教會、台灣的教會,要如何從上帝的眼光來俯瞰這個世界,並且成為影響下一個世紀的能量。
上帝的眼光
上帝的眼光從來就與世人的眼光不同。馬太福音記錄了耶穌的眼光,當祂所處的世代,人們都活在宗教的框框之中,用審判的眼光來看彼此時,耶穌卻是「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36)當百姓都在期待彌賽亞以奇蹟的方式來翻轉他們的苦境與生活時,耶穌卻告訴他們,唯有重生才能「看見上帝的國」(參約三3)。究竟教會要如何來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陷入任何意識型態而困住自己,還是能真實觸摸到人們的需要?是指望這個世界能提出什麼救世的方案,還是開啟一扇門,將上帝之國的真實帶入地上?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地頂天立地,知道上帝的心意,也能將祂的心意落實在這地上?
上帝的眼光與策略
前一陣子與一位水資源專家聊天,他特別提到五月份到土耳其去參加全球的水資源會議,因著台灣治水的經驗,許多學者齊聚與他交換意見。當他回到台灣,將這些將來可能有所交流的國家,在地圖上一一標示時,卻赫然發現與教會的「四中策略」不謀而合。他也提到當世界各國到台灣來研究多元物種與生態,以及地震、颱風各種天然災害的因應之道時,台灣對世界的意義似乎已躍然紙上。究竟台灣對世界的意義,與我們的宣教使命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我們自認處於大陸與大洋的樞紐地位,又與「等候主再來、將福音傳到地極」有何關連?教會不僅是在宣教策略上要敏感主的帶領,在人才的培育上,是否也該先知先覺呢?
先賢的腳蹤
前面我特別提到西方在航海世紀的開始,教會同時進入了宣教的海洋世紀。在《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一書中,我們看到當時的耶穌會異於其他的修會,他們招募西方各國的菁英,挑戰他們以才智服事廣大的世界,他們從一五四○年的十個人,到一五八○年時已經有五千人投入在以教育、技術、農業,協助西方世界的殖民地區;十六世紀結束時,他們在全球已有兩百多所學校。他們在南美辦簡村,協助原住民的農業生產與銷售,他們在中國與印度以天文算學打入知識份子,帶動現代化。他們與殖民主義追逐角力,殖民主義帶著破壞力與剝削的野心進入這些地區,他們則帶著進步與祝福的能力進入這些地區。
我們的腳步
我要說的到底是什麼呢?我要說的就是眼光與人才。外展的教會要有眼光看見世界的需要,要有觸摸世代的決心,也要把這眼光帶給弟兄姊妹,並且有目標地培育人才,來因應這些需要。當全球經濟面對危機,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時,我們要如何引導我們的年輕人選擇科系,選擇職業?當各行各業減縮人事時,我們要如何打開弟兄姊妹的眼光,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預備自己,提昇自己,並不是往人多的地方跑,而是進入有需要的缺口,來真實地觸摸時代的痛苦,擁抱我們生存的大地;甚至將遠處的需要放在心上,可以走出去,伴隨著這個世界的野心,走出另一個天地。這個世界永遠是有野心的,但我們所帶著的是一顆與主一同跳動的心,不是去征服、搶奪,而是去擁抱、給予。稗子與麥子會一同生長,直到收割的時刻。但是麥子不能因為有稗子就停止生長,反而要生長得更加有生命力。
這就是外展,就是宣教,就是轉化世界的力量。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是我們要承傳給下一代的產業──擁抱世界的痛苦,帶下屬天的國度。
(作者為生命培訓學院負責人、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教師)